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多层设计
 
更新日期:2019-11-04   来源:教育与职业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专业群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本身是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重点专业培养则是指区域重点领域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因此重点专业建设就

 
(一)专业群建设与重点专业建设
专业群建设本身是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过程,重点专业培养则是指区域重点领域的行业专业人才培养,因此重点专业建设就是一所学校的办学根本目标使命。重点专业的建设应该有精准培育、精准压担、精准发挥的建设理念,这意味着重点专业建设是学校教育思想的科学方法和实践锻炼的最充分的体现。由此,可看到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战略、战术与战役的视角,也即精准培养是专业群建设的战略问题,精准压担是专业群建设的战术问题,精准发挥是专业群建设的战役问题。
精准培育体现的是教学团队建设的规划性和前瞻性,要求对产业结构的需求调整情况能及时捕捉和把握,特别是要关注行业的更新换代问题,在选择专业的大方向和具体岗位时要动态对接人才招聘系统的相关信息,这样建设的专业群就有很强的竞争力。精准压担体现的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夯实性和聚焦性,要求对专业人员的知识更新程度、创新拓展力度、业界联络程度做开放性的数据化分析,还要在体力、情绪、伦理等方面做综合因素分析,使教师使学生在这个过程里始终获得具体的、能不断上进的全面发展机遇。精准发挥体现的是教学团队建设的能效性和有机性,要求专业群建设中消除绝对的确定性和膜拜性,要对任何一种学习标兵样本作推进完善集体智慧主体的融会贯通,在重视目的与条件的前提下实现专业群建设全程中的道德自律要求。重点专业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匡正策略的战略、战术、战役的构建,是重点专业的目标定位与付诸实现的优势互补渠道,并削弱各种影响效率的反作用力。
(二)专业群建设与岗位职业能力
岗位职业能力是学生铁杵成针的育人核心,为此在专业群建设中要着力分析岗位职业活动、职业技能、师生潜能、社会角色、文明习惯等现代化社会的专业服务功能。有别于专业的对口与不对口的价值取向,岗位职业能力只是单向度的职业技能要求,是专业层面上的职业资格要求,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都可以作为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我国在1999年颁布、2006年增订、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有效指导职业岗位依照岗位功能模块标准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与能力考核工作。在这样的意义上,专业群建设要基于岗位职业群进行建设,要面向岗位职业群进行教学督导与教学认证。
高职院校在确立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都是持首肯的位置,国家职业岗位分类对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与岗位职能的对接成为高职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体现实践创新的极为重要的实现媒介。戴德梁行是国际房地产公司“五大行”之一,2018年7月颁布了《蓄势待放的世界湾区第四极——粤港澳大湾区展望及世界湾区经济研究》,指出一流湾区已经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万科集团在《水平的摩天楼——万科中心全解析》一书里颂扬万科中心,认为是超越商业的为未来创造更好的建筑的开始,有着明确的设计思想——开放、自由、平等、万科人的社区,而且在这里发生的所有事、产生的所有思想,但凡尊重了都会被鼓励。建设物业管理专业群如果缺乏对这个领域的广度与深度的切实了解,不去寻找更多的机遇,可能会无法把握今天的物业管理,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如此造成的人才培养瓶颈日后就无法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好的管理智慧。所以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专业群建设层面是需要多元的开放的设计,教师本身也需要更多地体现主动性与能动性,专业负责人在其中扮演更多的是脉脉相通的桥梁角色。
(三)专业群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实现环节,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而通常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文化基础薄弱、思维个性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心态较不稳定等特点,因此课程体系设计就需要做好对象化、客观化的工作。例如,某高等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拟举办结合职业特点的配乐诗歌朗诵比赛(综合素质课程内容),同时也是学生职业诉求的推荐方式,届时行业专家、知名教育家、相关媒体将同聚一堂,按照每个学生的编号作职业性质的评估,为此要求学生以未来角色期待来定位自己,同时从朗诵材料的选择(写作)、音乐的配置、服饰的选购到舞台的队列、语音的细节等,都被要求按照分组形式挑战自己所属的团队,并暗示如果准备不充分,或者运气不佳,会有在预选赛中干预性地被淘汰的可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多层设计

下一篇: 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多层设计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