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群建设与认定遴选依据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把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延伸到整个教育体系,进行双一流建设,让企业教育不仅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上双轨运行,还要加深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可以说,当前职业教育机遇很多,体制性障碍开始解冻破冰,企业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区域人才规划目标会制定得更具体更鲜明,如上海要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上海特点、世界水平”的卓越城市,杭州要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南京要建设“强富美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区域的规划定位对专业群建设有非常重要的直接影响,对专业群的认定遴选也起关键作用。
据《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求职指南》,高校应届毕业生整体仍感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首选就业、实习经历是应届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法宝、近四成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在校专业不对口等。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重点专业建设的遴选常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进,这时常也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主导方向,由此使得一所高职院校经常会出现对非重点专业课程的排斥,课程削减是家常便饭。智联招聘报告告诉我们,目前一些学生的智慧能力是低于社会对其要求的知识储备的,所以专业群建设的受益者程度要经常评估,在指标框架里还需要考虑学生“适应不足”的一面,这样偏科的学生在自身的能力提升方面更可以听从内心的想法,日后在职场上更能够体现“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获得人生的幸福感。
(二)专业群建设与产教深度融合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竞争对手会增加很多,而且对手出场往往强大,因此经常会要求产教的深度融合,这需要政策引导、实践评判,如找准与企业利益或目标结合点,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开展深层次、多方位合作。应该看到,产教融合有多种融合方式,工学结合、模拟实训、企业加盟、兼职教学、企业实习、参观考察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结合”。专业群建设过程经常会通过项目强调结合,但是也会凸显这中间的矛盾,比如企业的成本成效因素决定不太欢迎学生进入流水线,校企合作经常是人情合作。尽管政府倡导的力度在增强,制度壁垒依旧成为校企融合的障碍,又由于初始资金链的匮乏,学生的创新创业方案经常受阻,并常被引向在线客服的应答业务上。
对于产教深度融合,英国教育家理查德·戴维斯认为,企业需要不一样的东西,为此学校要紧跟时代,要与企业“优势互补、产教共赢”;爱尔兰教育家托马斯·奥图尔认为,大学与企业要有合作、有转换,能为企业提供方向性的判断;美国教育家拉维·杰恩认为,企业不愿意接受来自高校的学生就在于还需要再培训,因此学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套企业工作的系统思维”;荷兰教育家玛塔·苏珊娜认为,学生成为自己的教师,懂得自我检测、查找问题,这就是教师教学的最好状态。所以,当前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自己也不知道主流的专业技术是什么,那么这样的建设真的泛善可陈了,要警惕的是这种可怕的现象随处可见。可以说,校企合作是产业界与教育界的深度合作,是相互联通的万维结构,这过程中的教与学,都应该是战略合作,有深远的可持续价值的。
(三)专业群建设与推进任务进程
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明白的是工匠精神通常是极度个人和孤独的行为,可能要经过数多年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成功的工匠行为,所以面对有限在校接受教育的学生,通过专业群建设流程提高学生的敬业态度,积极推进任务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例如通过星光计划等的技能选拔比赛。世界技能组织的工作职责里有这样一条:“向青年人及他们的教师、教练和雇主提出挑战,激励他们达到商业、服务业和工业各领域世界一流水平,促进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里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提出要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这是国家的新战略,是提升国家硬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要求,由此站在国家、学校、学生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专业群建设环境有着外生态、内生态、自生态的不同需求,这样的需求是要在主观上努力减少差异性和弱势性,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审慎结合中不断增强专业群决策主体的专业能力发挥。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专业群的内涵建设要朝灵活多样的柔性模式转化,要不断加强新型学校教育形态的转变。比如利用好在线教育,将任务融入数字化平台建设,使得不同层级的专业群在内涵建设上更加自觉地着眼于“以人为本”,以进一步融合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时空,让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式有自由选择配置的拓展空间。
(四)专业群建设与教育传承创新
专业群建设要注重柔性和开放性,这是无需置疑的,但是教育的创新还离不开传承,“传道、授业、解惑”依旧是教育的内核。所以互联网时代,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空间也发生近代教育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教育技术的瓶颈打破,美国的在线教育基本上覆盖了美国高等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达到4.8万个。虽然有关研究机构预测,2018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有望冲破3000亿元,但传统教育的优势依然强劲,不过随着教育部重视创客和STEAM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智慧教育”已迎来历史大机遇。可以肯定,变迁了形式即变迁的内容,专业群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在源头活水中强化更新与提升。同时,专业本身的文化传承是知识生产模式的母本,是历经各种缤纷形式之后生生不息的技术智慧,是制造社会新传奇的创造力量。
在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2016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上,习近平还指出,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当今的教育现代化,其根本立足点就是努力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传承的是人类的文化历史,同时开启人类迈向未来的智慧大门。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技能传承有着很重要的位置,骨干培养、实训基地、车间建设等是专业群建设的综合化目标,而且基于这样的目标不断创造新鲜事物,以此延续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工匠心态、工匠文化,并推陈出新,高职教育的很多困惑也因此会得到解决。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这是专业群建设迈向特色、迈向一流所需要的精神特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