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开宗明义即强调语言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和文字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使命,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过程就是言语。然而多年来,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和口语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读写能力的培养一直处于语文教学中的统治地位,而反映听说能力的口语交际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实际教学中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有部分人认为人们每天都需要说话、交流,口语交际不用学也可以掌握。这些都是对口语交际能力认识的不到位。
2、口语交际课程特点把握不明确
口语交际的实质是“交际”,即人与人之间在语言上的互动,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人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进行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口语交际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能力以及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它不同于听、说的单向训练,也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问答,强调的是在一定的语境、围绕一个特定的话题所展开的对话。然而,目前的教学过程大部分还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的阶段,即使是同学之间的互动,也没有针对性的、系统的进行训练,没有突出“交际”的实质。
3、口语交际教学理论指导不足
口语交际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少困难。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环节设计形式多样,却不能体现学生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教师应注重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由于研究指导跟不上,广大教师既无明确的目标,也缺乏可资借鉴的优秀口语交际范例,实际教学很难取得明显效果。
4、小学口语交际评价不够完善
《课标》中对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是:“注重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水平。”“按照不同学段的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和表达能力。”实施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地进行口语交际的基本素养。对实施教学起着导向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各类学校缺乏统一的专门对口语交际能力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原有的笔纸测验和分数测评都无法有效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能力。
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对实施口语交际行为的能力没有具体划分,因此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口语交际能力具体包括哪些呢?如何划分口语交际能力,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呢?从言语行为规律来看,一个完整的口语交际,是通过一定规则来实现的,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口语交际规则的运用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