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协同治理体系下高校物业管理育人属性的实现
 
更新日期:2019-11-05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5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建立高校物业三位立体和三维立体的育人共同体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需要重视以文化

 
1、建立高校物业“三位立体”和“三维立体”的育人共同体
面向2035的教育现代化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也就是需要重视以文化人,这是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在物业角度,需要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括高校、物业和高校师生三个主体,三个主体共同形成一个虚拟的“三角形”,其形成的基础在于三者的共同目标,并且任何一个主体的发展都需要另外二者的协调,任何一个主体的变化都会引起三角形大小的变动,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因此需要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实现主体间权责利的划分,在动态过程中进行平衡, 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协同治理转变, 从而构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育人系统。同时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在时间维度上,要求全过程育人,这一过程是指持续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有长期性、深远持久的特点,在空间维度上要求全方位育人,需要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具有全面性、潜移默化的特点。因此在高校物业管理的实际工作中,需形成育人共同体,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协同治理。
2、通过文化实现物业管理与高校的“相通”
要体现高校物业管理的育人属性,决不仅仅涉及到微观的技术操作层面, 实质上, 这是一种深层的挑战和超越自身文化传统并建立新价值观的文化变革,而这种变革又是十分艰难的。尼采曾说:“世界上本来没有相同的事物。”在时空上的差异决定了每一个事物存在的差异性,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相同,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主观认识活动,抛开相异的方面,抽取其相同之处,形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抽象的普遍性、共同性、同一性,但在现实中,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要达到这种抽象的相同性是很难的,然而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沟通却可以达到相通,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虽不尽相同却可以达到相通。物业管理是一种公共服务行业的名称,企业属性是其本质特征,营利是其最根本的目标,然而大学不是企业,应该是创新的源地,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的良心,其本质是育人。因此要探寻二者抽象的相同是十分困难的,在多数高校中,高校物业管理仍然为高校和物业管理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二者仅仅通过契约发生关系,使得物业在高校中显得格格不入,究其根源则是二者“里子”的不同,这个“里子”就是文化,这就需要在文化上下功夫,以实现二者的相通。二者相通的过程也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皮亚杰认为, 认知内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同化是一个接受新刺激的过程,是一个不显著、量变的过程,而顺应则是一个显著、质变的过程,从原有的平衡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同样,高校物业的“同化”和“顺应”机制就在于把自身原有的企业属性通过大学文化这个中介变成教育属性,以适应“高校”这个外界环境,这其实就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当然这里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到底是大学文化适应企业文化,还是企业文化去适应大学文化?高校物业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的产物,是通过招标等方式将社会物业引入高校,最终的目的仍然培养人才,高校物业服务的对象已不再是外界社会,而是高校的师生,因此高校物业管理应将育人放在首位,需要通过大学文化实现育人的目的。此文化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文化,还包括动态层面的行为文化,规范性质的制度层面文化,以及精神层面的文化,在明确教育属性的基础上再具体做到实践育人、形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和情感育人,才能实现高校与物业管理的相通。
3、“育人先育己”,做高校文化的拾掇者和守护者
高校物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即“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而在多数高校,物业管理人员仅仅扮演着“保安”的角色,通过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可以走马上任,每天重复着“脑力”参与的简单劳动,其目的仅仅在于解决问题,而简单的解决问题不仅体现不出自身的人生价值,也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物业管理人员作为“不上讲台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教育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授课地点存在于校园的各个角落,课程类型多为隐性课程,因此物业人员的简单劳动必须要上升为复杂劳动,目的不仅在于用“脑力”去解决问题,而是用“心力”去解决好问题,创造出大于解决问题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高等教育所依托的文化具有高深性,所面对的人拥有较为丰富的经验。高等教育所依托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较为“高深”的那一部分,具有抽象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并且这一特点是由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卡西尔曾说过:“人早在他生活在科学的世界中以前,就已经生活在客观的世界中了,即使在人发现通向科学之路以前,人的经验也并不仅仅是一大推乱七八糟的感觉印象,而是一种有组织有秩序的经验,”潘懋元也曾谈到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生理和心理都已经发展成熟的20多岁的青年,他们在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有了自身的经验结构,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文化中较为高深和专门的知识,因此处于高校中的物业管理者需要通过高深文化扩大自身的经验范围,才能与高校以及学生处于同一个文化平台之中,通过文化协同参与到育人共同体之中,促进各个主体之间经验的不断改变、丰富和发展,实现高校物业管理的育人属性。
1862年,《莫雷尔法案》的颁布形成了高等教育的第三大智能即直接为社会服务,现代意义的大学已经不再是伯顿.克拉克的笔下的象牙塔,而是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部分大学开始陶醉于“社会适应论”,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庸俗文化等逐渐侵蚀着大学的精神家园,不同文化所蕴含的价值和思想在高校中相互摩擦,而高校物业作为高校社会化的产物,在澄清高校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理应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做高校文化的拾掇者和守护者。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协同治理体系下高校物业管理育人属性的实现

下一篇: 协同治理体系下高校物业管理育人属性的实现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