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影响
首先,网络化加剧西方敌对势力对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渗透,高职学生识形态受到冲击。“00后”高职学生成长于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他们成为“不在网上,就在上网路上”的一代人。西方敌对势力凭借自身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在互联网上用各种手段极力推行 “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民主宪政”“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扩张,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程度和自觉性较低,理论基础薄弱,在面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时,呈现出分析鉴别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从调查结果来看,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民主制度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产生了强烈冲击。其次,网络化使高职院校意识形态管控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影响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传统媒介下,信息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单项渠道进行传播,学校可以对学生获得信息进行严格把关,控制意识形态安全管理主导权。但是,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者和获得者角色逐渐平等,信息发布也比较容易,学校难以对其进行筛选和监控,这给学生意识形态安全防、管、控工作带来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影响了意识形态工作实效性。
2.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滞后带来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高职学生缺乏社会责任和担当,更关注自己生活的小确幸,御宅族、佛系青年、网红等成了她们的追求,对人生价值和严肃的社会问题提不起兴趣,沉湎于娱乐生活而忽视公共事务、认知与行为分裂,背后蕴藏的原因值得深究。郑永年在《再塑意识形态》指出:“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社会高度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说,执政党一直处于一个“去意识形态化”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确立释放了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发展,但也带来消极影响,它驱使人们将“物”放在第一位,赤裸裸追求经济利益,鼓励物质享受和感官享受。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不能适应转型期中国发展变化,引领各种社会意识,以“去公共化”“重多元”“重物的权威”“重个人主义”为特征的后现代精神在中国迅速滋生。
3.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不足带来的影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现实的变化要求意识形态理论必须进行转型和发展,用新的理论和概念来解释新的现实。当前中国正处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刻变革中,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难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现实。一是,面对变革过程中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不能做出彻底性和信服性的回答,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与现实经验不符时,就会对其疏远,甚至排斥。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高度精英化的意识形态,大众化不足,对于理论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一理论似乎总是摆着严肃、高高在上的姿态,学生内心抵触,接受度不高,难以将其转化为自觉信仰和行为实践。三是,网络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僵硬、方式滞后,意识形态灌输痕迹明显,学生往往觉得不好看、不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