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泛娱乐传播下传媒生产坚守“美的规律”
 
更新日期:2019-11-06   来源:现代视听   浏览次数:23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美的规律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事物的尺度,按照人类的目的和愿望,征服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的产品或形象时所遵循的法则,广泛

 
“美的规律”是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根据不同事物的尺度,按照人类的目的和愿望,征服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的产品或形象时所遵循的法则,广泛存在于人的生产活动之中,自然在当代传媒艺术创作中也需遵循“美的规律”。而传媒艺术创作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应是“真、善、美”的统一。
(一)求真——传媒新生态的美学本质
真实性是一切文艺作品包括传媒产品的本质属性和生命,即使是诸如电影讲求故事虚构的艺术作品,也应在贴近生活真实之上追求艺术真实。媒介的丰富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受众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当代传媒作品越来越要求现实主义精神,以人民为创作中心,展现平实性和贴近性。
1、遵循“美的规律”同时又要坚持“群众史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过程的积极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对社会发展起着主要决定作用,传媒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以新闻报道为例,“走转改”和“三贴近”的媒体要求在当今仍然使用,“走转改”和 “三贴近”要求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之间是密不可分。走基层,要求编辑记者走出报社、走出机关,走进乡村、走进工厂,走向底层的一线、走向火热的基层,从基层挖掘新闻线索,把更多的版面、更多的镜头留给基层群众,多反映基层的生活和呼声。转作风,就是实事求是,使新闻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改文风,就是追求文风清新、贴近群众的报道,反对单调浅薄、脱离实际的报道。中央电视台在重要时期所开展的系列报道《新春走基层》、《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都将宏观政策和微观解读相结合,从百姓视角切入。春节期间所设置的“红亭子”提供给市民在现实的公共空间倾诉心声的机会,并合集成新闻节目《说吧》,也是另外一种“暖春”行动。细节是金,多一些特写的关注,少一些空大的仰望。新闻工作者要同心感受群众的甜苦,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新闻素材,从群众视角采写,捕获生动事例,运用人民语言。
2、追求艺术奇观的同时也要兼顾艺术真实
比如步入21世纪的中国电影,《英雄》开启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到来,随后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虽然营造了视觉盛宴,但不能掩盖其在艺术内涵和叙事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情义恩仇完全泯灭在逻辑混乱、三观不正的故事中。而作为正面例子,近年来票房成绩优异的喜剧片却取得“笑中带泪”的艺术高度,在建构艺术真实的同时,又反映了生活真实。如宁浩的《疯狂的石头》通过一个争夺翡翠的故事,把小人物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影片在语言上运用了反讽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反英雄式的人物,使得影片充满而来戏剧性而后幽默感。新晋导演徐峥所导演的“囧”系列,从《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到《港囧》,通过精彩的对白、俗文化的成功运用、打怀旧牌,不仅取悦了中国观众,还增加了观众对生活人情世故的思考。
2012年,57岁的莫言站在了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上时说,亲人们的故事,村人们的故事,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记忆深处涌出来。同理,传媒工作者一定要有观照现实生活的胆识和智慧,没有艺术源于生活的意识,就容易身陷娱乐至死的牢笼,无法在传媒艺术创作道路上愈走愈远。
(二)至善——传媒新生态的美学主题
善,是文艺美学倾向的重要体现。尽管善恶作为一种道德范畴是历史实践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历来的传媒艺术作品也总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来评价善恶、歌颂善良和表现自己的美学倾向。
1、传媒作品本身应提高人文关怀内核,注重本土化创新
例如电视节目领域,在引进的版权节目《中国达人秀》中,评委们不再以“毒舌”面目出现,而是充满了“温情”,评委高晓松、伊能静、周立波点评更多表现对选手的尊重、欣赏和关爱。《奔跑吧兄弟》比起韩版“跑男”,则具有中国风味的独特创意,例如第一期在杭州拍摄,以“白蛇传”为线索,第二期在乌镇拍摄,以五部中国经典影视剧的人物关系为桥段。近年来,以政府为主导、业界为主体、受众为监督共同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如“限娱令”、“限童令”的发布制约艺术表意不正的恶性循环之风。正如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星光大道》、《越战越勇》等素人综艺的百姓舞台即为典范。
2、传媒工作者应提升媒介素养,提高文化涵养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良知,要求新闻传播中体现某种伦理观念,使新闻在向人们传播事实的同时,还考究事实的伦理意义,从而对人类的生存意义、行为实践和终极关怀起到某种引导和规范作用。所谓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与优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习得伦理关怀、伦理评判、伦理精神。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艰苦奋斗,到《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谦虚谨慎,再到《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平等待人,以及《论语》“君子和而不同”的兼容并蓄,都可为当代媒介素养培养所借鉴。
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既要重视动机,又要重视效果,把动机和效果统一在历史实践的基础之上。某一实践活动,既符合规律性又含目的性,达到动机与效果的一致,现实对目的肯定,就是至善。
(三)尽美——传媒新生态的美学表达
传媒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文化,其审美价值和审美属性能够产生广泛效应,对大众的审美需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都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同时也能够影响到其他的审美领域中的创造活动,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资源。因此,无论是从审美发现、审美评判及审美创造诸方面,还是从审美效应上,传媒作品都应该表现出内在规定和突出品格。
1、“尽美”要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的新词,针对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也意味着当前传媒作品也要有“求精”精神,要求传媒工作者具有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并在运用技术、走入市场、追求利润、服务大众的统一下,创作出内容美和形式美共存和谐的传媒作品。近年来,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是一个媒介前沿热点,诸如《集结号》、《建国大业》、《智取威虎山》等影片是市场化商业化前提下,主旋律电影取得绝佳宣传效果的典范,2017年暑假的现象级电影《战狼2》更是以56.8亿人民币票房成为中国史上最高票房。主旋律电影以明星制、宣传机制、重视影片画面质感和后期效果等商业化的有效方式,取得了辉煌佳绩。因此,商业化与主旋律之间应该构成“表述方式”与“精神内核”的关系,主旋律电影以精良的故事和视听制作,同样可以赢得普通民众的认可和追捧,博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博得了社会效益。
2、“尽美”也要寓教于乐
审美作为人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既要注重对现实世界中美的事物进行发现和创造,还要以灵活创新的、潜移默化的、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方式呈现表达。无论是外国动画《狮子王》、《千与千寻》,还是中国《宝莲灯》《大鱼海棠》,把人类精神融入其中感动观众,潜移默化传播人生价值。而近几年的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就是正面例证,如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大热后,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河北卫视的《中国好诗词》、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等“文化自觉”节目也先后亮相。
总而言之,传媒工作者应当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受众也应当进行健康的媒介批评,做到“不肤浅,不流俗,有深度,有品位”,即“通俗而不庸俗,用情而不泛滥,娱乐而不愚乐,平凡而不平庸”。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泛娱乐传播下传媒生产坚守“美的规律”

下一篇: 泛娱乐传播下传媒生产坚守“美的规律”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