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举措
 
更新日期:2019-11-08   来源: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创新国家队组建模式,助推跨界、跨项、跨季多元人才选拔方式竞技体育亟需加快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各单项或各项群国家队的标准化建设需要提速,要围

 
1 .创新国家队组建模式,助推跨界、跨项、跨季多元人才选拔方式
竞技体育亟需加快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各单项或各项群国家队的标准化建设需要提速,要围绕以运动员、教练员为中心,高效调动社会资源,探索国家办和社会办相融合的国家队管理体制,推进与社会企业、高等院校合办国家队的模式,应尊重竞技人才成长规律和运动规律,形成“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的风尚。同时,创新训练方法、完善运动员与教练员激励保障机制等多元举措应持续推进,实现国家队组建模式多元化。
第一,实现国家队组建模式多元化。一是增进体育单项协会与社会组织,联合组建新型国家队,调动各界力量,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联合行业竞争格局及影响力大、竞技水平顶尖、项目优势显著的体育单项协会,协同创建新型国家队;二是优化国家队组队模式的高校化,充分彰显“教、科、竞、训”的资源长板,整合竞技体育备战科研保障构件为国家集训队助力,与部分高等院校通力合作,尤其是同高等体育院校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加快国家队院校一体化进程。譬如,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中国冰球运动学院、中国田径运动学院、中国足球运动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及清华大学与体育总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体育学院成立中国乒乓球学院等;三是推进国家队办建队模式的区域化,通过与区域政府签署建队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扁平化管理,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管理创新考核标准来规范国家省队,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选人用人机制,根据“省市选派、自主聘用”保障办队。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后备人才队伍,能够遴选专项成绩拔尖、人才储备富足的省(自治区)、市,采用战略协议联合建设国家队,实现共建、共享青少年精英梯队。
第二,启动跨界、跨项、跨季、跨区域优秀人才输送工作。构建省市青年队——专业队——各级国家队的纵向结构培养体系,颠覆原有的“早期选材”和“终身一项”的三级人才输送体系,跨界、跨项、跨季选拔,突破国籍、地域、行业的桎梏壁垒,形成精英运动员选拔、培养、输送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将教育政策和竞技体育政策有机衔接,探索顶尖竞技体育人才多元选拔机制,要“跨出教育界、融入体育界”,形成全国联动、层级递进的梯队建设、选拔;二是打通全球职业体育、专业体育、业余体育的人才选选材通道,如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华裔进行招募选拔,覆盖特定地区、特定项目和特定人群等开展多元选材。
2 .推进体教深度融合,增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新时代竞技体育的最高境界是为国家、为民族赢得荣耀,要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畅通运动员发现、选拔、培养、成材渠道。新时代,发挥教育、体育和社会组织系统训练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健全三级业余训练网络衔接“体教融合”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三级训练网络体系。
第一,夯实“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创新调整学科专业、培养规模、区域布局结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竞技体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输出体系,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育人职能,在资金、物资、技术和教育等层面的优先扶持,社会团体、事业组织要着力挖掘社会资源,在推动校园体育普及、完善学校运动队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层面的示范作用。
第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进程中,将青少年竞赛体系、学校竞赛体系、职业竞赛体系有序衔接,要加强竞技学校、学校运动队、业余体校、体育俱乐部的联动贯通选拔建立国家队,通过不同运动经历,层层递进构建“精英”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优秀苗子的“璞玉计划”,驱动体育人才“贮存库”,实施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不同层次体校共建代表队、兴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养和造就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体育事业的优秀人才打造校际体育运动协会、创建校园竞技项目联盟等途径,构建新型竞技体育多元人才培养体系。贯彻体教融合,精心培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根基,厚植支撑后备人才输出的制度根基,保障竞技人才输送、人才栽培、人才交流嘉勉制度,依托制度激发人才培养单位、团体及个人的自觉性、进取性和创造性,拓宽竞技人才栽培的“绿色通道”和“金色大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举措

下一篇: 构建多元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举措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