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戏”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更新日期:2019-11-08   来源:戏曲艺术   浏览次数:73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戏为戲的简化字。据现有文献,戲字在近古期两周系文字,本义做名,是形声字。在近古期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中,戲字在做名的基础上(见印玺),通过同

 
“戏”为“戲”的简化字。据现有文献,“戲”字在近古期两周系文字,本义做名,是形声字。在近古期六国系文字和秦系文字中,“戲”字在做名的基础上(见印玺),通过同部通转和语义假借产生语义,有戲弄之意。在语言的进化过程中,通转和假借不断赋予“戲”字新的词义,如戲怠、遊戲等。同时,先秦两汉的社会文化活动扩大“戲”的词义,有角抵、角力之义。“戲”字的演化,不仅是古文字演变规律的结果,也蕴含先秦两汉社会文化现象的演变与发展。
东汉许慎的《说文•十二下•戈部》:戲,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䖒声。按许慎解释,“戏”是形声字,有两种含义:一是偏军;二是兵器。据段玉裁注:
戏,三军之偏也。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史》《汉》《项羽纪》《高帝纪》皆曰:“诸侯罢戏下,各就国。”师古曰:“戏,军之旌旗也,音许宜反,亦读曰麾。”又《窦田灌韩传》:“灌夫率壮士两人,及从奴十余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师古曰:“戏,大将之麾也,读与麾同,又音许宜反。”按颜说必本旧音义。似与许说小异,然相去不远。度旧音义,必有用许说者矣。一曰兵也,一说谓兵械之名也,引申之为戏豫,为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戏相狎亦曰戏谑。《大雅》毛传曰:“戏豫,逸豫也。按古代军队作战布阵,作战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除中军外,左军、右军均称之为偏军。段注认为“戏下”为驻军之地,此处宜从颜师古注,“戏”通“麾”,“戏下”即“麾下”。俞樾说,史记有云戏下者,似于前说为近,然实为摩(麾)之借字,而非戏之本义。俞樾说为是。
段注认为,“戏”“一说谓兵械之名也。引申之为戏豫,为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俞樾《儿笘录》谓“戏”的本义为角力,竞赛体力的强弱。《国语•晋语》:“少室周为赵简子之右,闻牛谈有力,请与之戏,弗胜,致右焉。”注:“戏,角力也。” 段注“戏”解释为“戏弄”,是名词活用。而俞樾则认为:“戏”本身就是动词,“戏”即是角力。在上古时期,名词动用是普遍现象。段玉裁是从“戏”本字本源出发,根据名词动用得出的结论。俞樾依据“戏”文献语境注“戏”含义。段注是本源,俞樾的观点侧重点是“戏”的使用语境,况且段注也说明“戏”“可相斗也”,这与“角力”一说并不冲突。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对“戏”的解释与段玉裁的注大致相同,认为“戏”为偏师,但在作为动词“戏”的解释上,《说文解字义证》将“戏”释为“弄”:
三军之偏也者,《史记·项羽本纪》:“诸侯罢戏下。”僖二十八年《左传》: “晋中军亡大旆之左旃。”《正义》:“谓之左旃,盖是左军所建者。”襄三年《左传》: “举其偏。”杜注:“偏,属也。”《正义》:“偏者半厢之名,故《传》多云东偏西偏,军师属已,分之别行谓之偏师。《传》云,彘子以偏师陷,是偏为厢属之名。”馥案:《传》云:“帅偏师以修封疆。”又云:“司马令尹之偏。”杜注:“偏,佐也。”《易》:“师左次,无咎。”崔憬曰:“偏将军居左,左次,常备师也。”一曰兵也者,《太平御览》引作弄也。僖九年《左传》: “夷吾弱不好弄。”注云: “弄,戏也。”二十八年《传》:“请与君之士戏。张舜徽认为,说文原文疑本作‘弄兵也’,今二徐本误脱‘弄’字。《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六引作‘戏,弄也’,则又误脱‘兵’字。“弄兵”为戏,因引申为凡戏弄之称。古之弄兵,犹今日之比武,故戏字从戈也。此篆当以弄兵为本义。这里明确了“弄兵”即为“戏”。将“戏”的本义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桂馥释“戏”之本源,即按从戈本义,为“弄兵”,这与段注 “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由名词动变引申为相斗的观点是相同的。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最大的突破是直接释“戏”为“弄”,即赋予“戏”动词的属性,按张舜徽说,“戏”即是比武。段、桂、俞三家注“戏”字皆与先秦两汉时期的角抵活动相关,是从已有的历史现象释“戏”字含义,三家关注的是“戏”的名词动用过程。
从文字构造角度看,戏字由两部分组成,即戈、䖒。䖒,古陶器也。从豆,虍声。“䖒”非戏的本字,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认为,“䖒鬳从虍,皆器之饰,非声也。而䖒戲转入十六部十七部合音之理也。凡䖒之属皆从䖒。”段注,旨在解释戲和䖒的关系,认为:戲,从䖒,从戈,不是像许慎所说是形声字,从豆,虍声,他认为䖒因是会意字,从虍,从豆;虍的本意是虎皮上的花纹,豆应与器皿或食器相关,即指食器上的装饰物;戲,从䖒,从戈,即指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䖒”通常作为“戲”字的简省字使用。楚帛书省“戈”作“䖒”(䖒) 并转指豆类古陶器。小篆将不同的写法进行归纳并统一了字形。又因戏是摹仿作战和狩猎的动作,并非真实生活而被称为戲耍,由此引申为演戏、歌舞、杂技等游艺活动。从“戲”与“䖒”的关系中扩大“戏”的含义,将“戲”与武舞祭祀的传统结合起来。从许慎的形声词解释“戏”字本义是偏军、兵器。名词动用后,解释为“角力”,引为演武。从段注的会意字解释“戏”,指人头戴虎头的持戈表演,与祭祀相关。
综上所述,“戏”有三种含义,一、从先秦金文、陶文,“戏”的本义作名;二、汉代之后,从《说文解字》对“戲”释义,从戈,䖒声,指兵器。通过语义假借和同声通转生成词义,即有“角力”之义,是军队中的一种比赛形式“角力”。三、根据先秦两汉武舞祭祀传统,“戏”指戴虎头或持戈舞蹈的军中祭祀。《蚩尤戏》独以“戏”冠名,实则与演武传统和祭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戏”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下一篇: “戏”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