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原本是本科三批录取批次,近几年合并入本科二批,作为本科二批C类录取。就其生源状况而言,本科二批C类是在提前录取批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之后进行考生录取的,考生成绩不很理想,基础不很扎实。
缺乏对专业的认知。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绝大部分学生没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喜好,对大学学习什么专业,以后从事什么职业很模糊。所以专业的选择权又回到父母的手中。父母往往从经验出发,替孩子选择“可能”以后会容易就业的中文专业,学生就毫无选择地“被选择”了专业。中文专业的学生能主动根据自己意愿选择中文专业的少之又少,据调查,以60人/班的班容量为例,明确表示自己确实喜欢本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10人。
缺少甚至毫无文学积淀。从总体上看,独立院校中文专业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疲于应付各科课程、各种考试,无暇阅读任何课外书籍、名著小说,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文学积淀。而文学素养和文学积淀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这需要发自内心的热爱和长时间在文学作品中的浸染。上大学以后,因外在管束力量(主要指家长)的弱化,学生处于一个相对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原本拥有了更多能够自主调配的时间,可以去图书馆阅读名著、学术论著,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忙于“刷手机”、“玩游戏”、“逛淘宝”、“开网店”、“追网剧”的学生远远超过静下心阅读纸质文本的学生。
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传统中小学教育方式一般会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课后练习为辅,缺少互动性教育和探索式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的缺失,造成现已步入大学的学生从根本上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仍然只会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而不会依托课本、图书馆、互联网去主动寻找学习之“源”,使学习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内心。另外,学习方法不当且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制约了大学课堂专业课的顺利展开。
较之于普通高等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优势也极为明显,一是思想较为活跃,价值取向积极务实。独立院校的学生在经历高考后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对自我的定位比较明确,对社会环境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比较讲求实际;二是技能特长比较明显,参与意识强。独立院校学生情商较高,有不少学生在文艺、体育、动手能力方面有特长,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彰显自我价值;三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愿意尝试新事物新方法。这就为《外国文学史》的教学提供了更多可供探索和尝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