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洁身自好、崇尚节操”的人生观是清白家风的思想根基
在儒家修身立德思想的感召下,一代代古圣先贤、仁人志士追求“洁身自好、崇尚节操”的人生观。洁身自好,就是要做到不贪、不沾、不染。不贪,就是要不存私欲贪心;不沾,就是要摒弃一切不良习惯;不染,就是要具有莲花一样的品格,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自觉抵制住各种诱惑。崇尚节操即崇尚气节、砥砺情操,它以洁身自好为起点,是个人为人处世的原则性和道德、政治上的坚定性,包括个人气节和民族气节。古人认为崇尚节操就应正确对待荣誉功名、权位爵禄、富贵贫穷,必须有需要坚守的底线。“洁身自好、崇尚节操”,于己,他们洁身自省、修德进业,是坦坦荡荡的君子;于家,他们以身示范、勤俭持家,是清清白白的孝子;于国,他们心系百姓、坚守正道,是堂堂正正的人臣。人只有做到洁身自好、崇尚节操,才能品德高尚、名垂千古。一个不能洁身自好、崇尚节操的人,只能被人所不耻,更别说传家了。正所谓“正人先正己”,然后才能是“留得清白在人间”。家庭中人人洁身自好、高风亮节、重义轻利,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留得住气节,功名利禄不动心,冰霜气节玉精神。只有在这样的贵名气、重家声的家庭氛围里,才能形成清白的好家风。可见,清白家风是在洁身自好、崇尚节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形成了与之相关的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譬如忠孝、仁义、廉耻、节俭等。恪守“清白”家风,把“清白”装进心间,就能自觉抵御物质的诱惑,抗拒名利的侵袭,从而释放出人格的纯净、道德的高尚以及俭素淡定的清雅情怀,这样才能有效化解贪婪、势利、奢侈、市侩和腐败,保持廉洁、俭约、正直和无私的品格,保持纯洁、从容、淡定的内心,使整个家庭都清清爽爽、干干净净。
清白家风是古代君子修身立德“正心”之要义,人心就像人的脸面,所以要精心完善。脸面不清洁,灰尘就要污染它;心一天不修善,就会窜入邪恶的念头。正是在历代家规家训的感染和教导下,才造就了无数修身洁行、清正廉明、大义凛然、忠贞爱国的中正之士。保持清白和忠直的气节而死的屈原,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持节牧羊十九载的苏武,坚持抗金而后血洒风波亭的岳飞,被灭“十族”而气节满乾坤的方孝孺,“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以不贪为宝而清白自持的子罕等等。他们不是政坛上的不倒翁,不是人生的春风得意者,却是有德有节操之伟人,千百年来,一直具有一种人格感召的魅力。相反,类似赵高、秦桧之流,趋炎附势,虽可一时享受荣华富贵,前呼后拥,不可一世,却也免不了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经受着凄凉千古的审判结果,遭人唾弃。因此,坚持“洁身自好,崇尚节操”的人生观才能成就个人英名,令人敬仰。
(二)“清介自守、严以治家”的家庭观是清白家风的思想起点
推崇“清介自守、严以治家”的家庭观是促进国泰民安、国风纯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精华。清介自守、严以治家,就应该做到律己守廉、严管家人。作为一家之长、为官从政者不苟取,不贪占,不受不义之财,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即“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在面对功名利禄时依然可以安之若素,即“临财莫若廉”。彰显了一家之长、为官者从政的纯洁性。清介自守是严以治家的基础,为官者自身反贪拒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也会收住自己的私心杂念。严管家人,就要做到严格教子及家人,不妄取一财一物,这样才能家道清正。《周易•家人》中就有“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说法。严格教子,也是萌生孝敬思想的基础,正所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矣。”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育出什么样的子孙。家风越是严正端方,子孙越是律己自重;子孙越是律己自重,家族就会越加清正守节,这也是历史上许多家族兴旺发达、昌隆日久、人才辈出的秘诀。可见,“清介自守、严以治家”的家庭观是构筑清白家风的思想起点。
古人讲究不留财于子孙,“世以清白相承”。林则徐财不留子、教子甚严;窦燕山甘居贫素、教子有方;司马光勤俭自持、著书劝子。此外,还有众多贤良父母教子以廉的家教故事,如田母拒金、陶母退鱼、姚母试子、寇母遗画等等,福泽百代,广为传颂。遵循清白家训,造就了“千古名相”房玄龄、“中兴名臣”曾国藩、“选一钱作纪念”的“一钱太守”刘宠、“不受嘱不受馈”的“二不公”廉臣范景文、“以豆腐青菜为肴”的“三汤道台”唐文正、“深夜拒金”的“四知先生”杨震、“以清贫自居”的“五代清郎”袁聿修等清白吏,都是因为拒腐崇廉,不受不贪,成就清廉佳话,传为千古美谈。严立家训家规,成就名门望族。“包青天”包拯,严令“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并刻碑立训,垂照后世。包氏后代谨遵家法,家族成就非凡。“郑义门”,有“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处罚要求。郑氏为官子孙谨言慎行、有口皆碑,曾被明太祖亲自赐封为“江南第一家”。此外,在流传至今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何氏家训》《钱氏家训》等等家规家训中,无不蕴含着告诫子孙以清廉为荣,以贪婪为耻的内容。
(三)“家国天下、公正无私”的国家观是清白家风的思想升华
受儒家伦理文化及家国情怀思想的影响,古人崇尚“家国天下、公正无私”的国家观。家国天下,渊源于传统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伦理关系,这种关系将“家”与“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对于家族的情感逐步升华成为个人对国家的情怀,即家国情怀。作为家国情怀的生动体现,“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逐渐产生。这种道德格局作为一种与道德和政治都有联系的价值理念,将个人抱负、家族担当与民族理想融为一体,喻示着从政者要有一种超迈的道德理想和人间情怀,这就是以民为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即胸怀天下,忧国忧民;要把国家和民族利益视为至上,超越小我,成就大我;秉承整体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民族大利,甘愿放弃自己的小利。家国天下是公正无私家风形成的思想内核,是实现公正无私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忠贞爱国、心忧百姓,才能树立公正无私的信念。为官从政,一脚踩在家门,一脚踩在公门,二者有时会有交叉重叠的现象。家门属私,公门属公,二者差别很大,务必公正。公正无私,主要是要求为官者不受个人喜怒爱憎的影响,不以主观偏见、亲疏远近和外界干涉影响为官从政的原则性。即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不与民争利,这样才能出淤泥而不染,练就坚定的道德信念、不屈的道德意志和高洁的政治良心。
在家庭中,有些家族长辈往往在私字上很用心,结果不仅个人私心很重,整个家庭也弥漫着这种不良风气。维系一个家庭的和睦,必须做到公正不偏私。为官也是同样的道理。为官的意义在于“公”,在于为老百姓谋利益。如果公私不分、以权谋私,就会玷污为官的本义,就会堕落为昏君、贪官。若是对公字非常注意,处处小心谨慎,必定公心日长,私心日退。公则人心归服,私则民心离散。为官是否公正,直接关系家庭和睦,涉及民心向背、政权稳固和国家兴衰。因此,践行清白家风至关重要。自古以来,从风云帝王到朝政群臣,从贤哲名人到士农工商,无不把胸怀天下、公正无私的品质作为立身处世、治家理政的崇高追求。汉高祖刘邦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凝聚中华力量,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汉文帝、汉景帝安抚百姓,政治稳定,被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清明,开创了“贞观之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楷模。“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不恋功名利禄,热心慈善公益,救济百姓,后人纷纷效仿。梁国名臣徐勉公私分明、不营私利,以清白遗子。白居易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深深教育了白氏子孙。陆游勤学俭朴、报国忧民,影响子孙。“家国天下、公正无私”的国家观是清白家风在家庭范畴上的延伸和扩展,是清白家风在国家、社会层面上的价值追求。传承清白家风,才能家族兴旺、光耀后代,百姓爱戴、众望攸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