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政策成为科研合作网络建立的前提
习总书记提出“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重点是以“一带一路”为依托,“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 。这是从全球视野角度上,要求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也相应制定了关于建立高水平科研团队的规章制度,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扶助。作为科研项目主力军的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该契机,积极组建或加入科研合作团队,开展校际间科研项目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科研合作网络。
2.科研成就感成为科研合作网络建立的动力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来自于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包含良好的科研氛围、外在物质和精神激励、职称晋升的压力;内部动机包括教师自身获得成长的责任感和成就感、科研兴趣、科研工作本身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科研是教学的基础,科研成果不但可以服务于教学,更能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而且对教师个人理论及素养的提升,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以及科研奖励和荣誉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科研成就感会促使教师对科研工作价值的认同感,提高其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和激励。但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仅仅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或临时组建的科研申报团队,是很难取得持续可观的科研成果,往往一个课题全部由申报人来完成,合作程度非常低下,导致所有成员科研成就感不高。因此,高校教师科研成就感的获得与高效持续的科研合作网络是相辅相成的,前者需要后者提供保障,后者需要前者提供动力和基础。
3.非正式组织成为科研合作网络建立的基础
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因为师缘关系、同学关系、亲朋好友关系及科研兴趣等存在一些非正式组织的科研合作团队,这种组织的特点是存在一个核心领军人物,凭借其学识水平、科研能力或人格魅力等把组员集中在一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信息传递渠道非常快捷,成员具有较高的团队觉悟等。
非正式组织组建的最初目的可能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任务而成立的,但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每个成员的归属感不断增强,成员深度融入团队以促进个人发展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团队成员开始加强磨合并注重群体间的分工与合作,团队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团队资源配置逐步趋向合理化,团队的目标和愿景也越来越清晰。这种非正式组织的科研合作团队,只要一个契机,就可上升学校甚至教育主管部门扶持资助的正式科研团队组织,成为某个学术领域优秀团队,奠定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并以此为依托,展开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