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训在学校管理中随处可见,由此造成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表现为“三化”,即摄像头功能的异化、师生矛盾的激化和学生思维方式的固化。
(一)摄像头功能的异化
《中国教育报》曾在“今话题”版讨论了“监控摄像头该不该进教室”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各抒己见。摄像头为管理者提供“注视”,且相对于学生是在场的,不论学生能否看到管理者,都不影响摄像头与学生的在场关系,都不改变学生被摄像头“注视”的心理体验,导致了被对象化学生完整性的丧失与表演性的出现和时空感的破坏与历史感的反击。
从情绪效应上讲,摄像头窥视下的教室成了“牢房”,学生成为“罪犯”,时常觉得头上的摄像头宛如一枚随时可以被引爆的炸弹,整天神经紧绷,生怕有什么不合适的行为被教师从摄像头里看到,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消极情绪。从留白效应上看,摄像头置学生于监控状态,压缩了其应有的空间,成为管理者的“奴隶”,仿佛自己被戴上镣铐,这不仅会约束学生外在表现行为,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在这种不自由、不安全氛围中的学生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花火;“不患寡而患不均”——只在教室安装而教师办公室不安装摄像头或自己的学校安装而其他学校不安装,易产生心理失衡效应,学生心理产生不平衡感后,为获得心理补偿,学生或郁郁寡欢,或牢骚满腹,或暴力反抗;管理者对学生的“关心”超过了其忍受限度,即使管理者是出于善意,也会被学生曲解,从而产生超限效应,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学生把摄像头另一端的教师当作敌人,时时都在防范,更不要说“良师益友”了。
(二)师生矛盾的激化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空间的固定性和动作的计量性不允许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多余”的动作,教师口中的“回自己的位置”和“精湛的技巧”倒逼学生明白做事情只能在自己固定的区间内,更不可以对他人和教师有所“冒犯”,过程中多余的动作都是“费力不讨好”的,必须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或规定好的原则原封不动地做下来,否则,在做的过程中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如若结果失败,教师认为学生自讨苦吃,学生不可以也没机会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心智尚未成熟,且感情丰沛,做事易冲动,无法理解教师的行为和大量的事无巨细的“有关规定”。教师作出规定,学生要么不情愿遵守以迎合教师,要么抗拒。
根据学生的抗拒形态,把其分为六种类型:捣蛋型、批判型、调适型、玩乐型、变脸型、当前型。捣蛋型的特征包括以破坏公物为荣、逾越规范不满权威、师生对立引发冲突;批判性特征包括批判权威自有定见和酌之以理看待规范;调适型特征包括初始服从继而调整、转移目标追求自我;玩乐型特征包括课堂搞怪寻求乐趣和策略试探适可而止;变脸型特征包括阳奉阴违双面夏娃和抗拒心态隐然于心;当前型特征包括识时务者为俊杰和形式主义实则疏离,这六种抗拒类型便是学生对“有关规定”或教师的防抗。教师自以为本着“为学生好”的原则,学生不仅不买账反而有意反抗,于是就激化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师生关系逐渐疏离和异化。教育也就陷入世俗化、功利化的怪圈。“教育应该宣布一个人道主义性质的最终目的,从而采取步骤,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然而事实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规定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不仅没能使学生成为自己,还有可能背道而驰。
(三)思维方式的固化
所谓鲜活的人,其基本特征是富有激情和朝气,充满兴趣和灵性,常见于刚上学的低龄儿童,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好奇的,总喜欢问教师“为什么”,并且思维并不像总是用“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回答他们的教师,他们是天真率性的,认为世界缤纷多彩,对周遭的环境充满了好奇,想尝试一切新的事物,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所谓的公式,没有所谓的答题模板,只有鲜活的和蹦跳的想法。
但长期浸泡在严密规则和成人的常规思维的他们逐渐退化成为赫伯特·马尔库塞笔下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即所谓的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这样的人不仅不再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人失去了对周围世界进行判断的能力,只剩下服从,不去思考所谓规则的恰当与否,教师说什么便按照其内容去做,不思考事情背后的动机与意义,失去了审辨式思维,这一切导致了人个性的丧失,失去批判性和否定性,也失去了认识自我和超越现实的可能性。而这种“唯教师说”的深层原因是目前的教育评价制度,“分数高才是王者,没有分数都白搭”的唯分数论使得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分数考得高就是好学生,考得低就是坏学生,但是人作为内在丰富的实体存在,不能被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认识,更不能用外在的纯技术的手段来测量,而只能作为一个具体的鲜活的文化生命通过“理解”来把握”。例如,学生A与B,学生A考试总是年级前三名,但是总是凭借自己成绩好,要求父母买各种奢侈品。相反,学生B虽成绩不太好,但是他很懂事,在外热心帮助老人,在家体贴父母,难道我们只能看两个人的成绩就断定学生A比学生B优秀吗?计量式评价方式使教育过程成为规训化训练,其训练本质又是心灵隔离性质的,学校成为学生的梦靥,不再关注学生内在的希望、幸福和困惑,无法教导人去追求美好的生活,致使人的情感变得呆滞、观念变得迟疑、眼界变得狭窄、内在虚无,生命质地越来越稀薄,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同时也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最后只能南辕北辙,培养出的都是些被动、顺从和保守精神状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