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制度之社会基础,本源于人类文明与科学技术之进步。中华民族,自古于天地、农医、工器、科技、金融、军事、文化诸领域,莫不有辉煌成就。如最古老的《周髀算经》、《甘石星经》,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等。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全书30卷17目,凡609条,含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学科,涉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其价值非凡,具世界性影响。日本在19世纪中期排印;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都有学者深入研究,其前早有英、法、意、德等各种语译本,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3卷18篇,全书收录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更多着眼于手工业,突出反映了中国明代末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该书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很快引起学术界与刻书界注意。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第二版于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南北各地流通,成为向国外出口书籍之一。17世纪传入日本,1771年日本书商发行翻刻本,学者佐藤信渊依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提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18世纪传到朝鲜,受到李朝后期知识界尤其实学派学者重视。18-20世纪在欧美国家传播,法、英、德、意、俄等欧洲国家和美国大图书馆都藏有此书不同时期的中文本。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丹青》章论银朱部分译成法文;1832年被转译英文刊于印度《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1833年此书制墨及铜合金部分译文又发表于法国《化学年鉴》及《科学院院报》,后又译成英文和德文。 1837年《天工开物》养蚕部分及《授时通考·蚕桑门》开始被译成法文,由巴黎皇家印刷出版,名为《桑蚕辑要》。因其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养蚕、防治蚕病的完整经验,对欧洲蚕丝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已开序幕,但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迅速得到反馈,法、英、德人皆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造纸原料危机得以缓解。1869年,儒莲和法国化学家商毕昂把《天工开物》有关手工业各章的法文摘译,集中收于《中华帝国工业之今昔》一书,在巴黎出版。1964年德国学者蒂路把《天工开物》前4章《乃粒》、《乃服》、《彰施》及《粹精》译成德文并加注释,题目为《宋应星著前四章》。196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任以都博士将《天工开物》全文译成英文,并加译注,题为《宋应星著17世纪中国技术书》,在伦敦和宾夕法尼亚两地同时出版。这是《天工开物》第一个欧文全译本。可见《天工开物》对世界影响长达4个世纪,受益最大最多者均为欧美今日发达国家。因此可以说欧美今日发达国家之财富,很大程度上无不受益于中华民族古代之先进科技;今日欧美发达国家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时,实在当扪心自问和饮水思源。
世人皆知的东汉的造纸术、北宋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此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更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科学技术文明发展均产生极大影响。1620年英国哲学家培根曾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1861-186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将这些发明的意义推到了新的高峰,马克思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中写道:“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指出:“一系列的发明都各有或多或少的重要意义,其中具有光辉的历史意义的就是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指出:“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司南)、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来华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最先在上述三大发明中加入造纸术,他在比较日本和中国时指出:“我们必须永远记住,他们(指日本)没有如同印刷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那种卓越的发明。”中华民族的这个发明清单又被后来的著名英国生化学家、历史学家和汉学家李约瑟发扬光大。
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的《永乐大典》,乃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由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正本尚未确定外,副本惨遭浩劫,多亡于战火,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多地。《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灿烂的符号。
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文明,中华民族没有独坐自享,而是贡献给了世界,奉献给了人类;并且也坚实地促进和奠定了人类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本源基础,为后世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繁荣做出了不可否认和磨灭的功绩。中国古人能够做到的事情,中华民族的后代们也一定能够做到。今世今生的我们,不可数典忘祖,也不应妄自菲薄和失却自信!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但是我们祖先的成就,只能用来坚定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信心,而不能用来安慰我们现实的落后。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