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利率市场化
就目前而言,中国金融市场还处于发展状态,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导致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较低。其中,政府利率管制所带来的金融抑制是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Dang et al.(2014)研究指出存款利率在中国银行的普遍利率管制使得存款者和使用者利益受损,迫使存款理财者将目光转向传统银行金融工具以外的投资手段,促进了理财产品的扩张,导致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同时,Barth et al.(2015)认为利率管制使得可以弥补利率低下的影子银行业务出现并扩散,因此利率的非市场化是影子银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杨灵修(2012)等人发现,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反映了金融市场在应对管制状态下的自我调整。在当前利率与市场化利率存在向上偏差时,融资需求者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成本和难度增加,进而将融资需求转移到非传统正规的金融机构,解决了一部分的融资问题(曲昭光,2018)。黎友焕、郑茜(2015)在研究中发现,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已使外币存贷款和部分银行市场中实现了局部的利率市场化,对形成市场价格机制,合理调整相应资源分配等问题,影子银行的存在有重要的意义。张嘉明(2017)认为将部分体系外的影子银行资金引导到收益率更加市场化,保障更加完备的规范银行体系,使银行强化风险定价机制,促进市场化的业务产品定价,有利于扩大银行存贷款等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步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二)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影子银行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日益成熟产生的特定产物,在市场经济增长的促进影子银行的渠道和方式不断变化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在相应地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徐俊辉,2013)。黎友焕(2015)在研究中指出,目前商业银行的监管日趋严格,传统商业银行可以提供的工资规模大幅减少,这样一来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的成本越来越高。影子银行的出现,可以在保持总货币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信用融资供给量,与商业银行形成互补,解决了社会资金非高效,非合理的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Claessens et al.(2012)提出,影子银行是不同于传统资本市场或商业银行的存在,因此它可以发挥有别于两者的金融中介功能,可以为金融市场带来持续的经济学益处。沈悦(2013)利用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影子银行存在长期稳定的促进关系,影子银行通过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深化了金融市场的经济发展。Fein(2013)认为,影子银行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创新变化,从而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刘璐(2016)通过研究2002-2013年中国GDP与影子银行发展规模的变动关系,发现自2008年以来,影子银行规模与中国经济增长为同趋势变动,并且与社会产出缺口呈反方向变动,说明影子银行的发展填补了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增长有相当显著的作用。
(三)影响货币政策实施
影子银行体系游离于传统货币政策调控之外,因此对传统的中央货币的调控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贷款人和部分中小企业将融资需求转移到影子银行体系中后,影子银行金融机构的可贷出资本成本迅速上升,并超过正规金融机构成本,此时影子银行机构相对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替代作用消失(崔百胜,2015),并且由于影子银行机构为出于保持及提高其市场占有率的目的,会采取措施保持初始贷出资本成本不变,因此会短时间地降低贷款利率,影响国家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曲昭光,2018)。在货币政策传导性方面,裘翔(2014)的研究表示,影子银行的贷款利率等条件会随着央行的加息反而降低,刺激高风险投资人增加杠杆,削弱了中央意在抑制投资的货币政策目的,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李波(2011)认为影子银行扰乱了中央货币政策性工具的效果,例如利率,存款准备金等,使社会经济数据失去真实性,影响政府对未来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程度。王增武(2010)认为影子银行的存在会增加中央对货币数量的宏观调控难度。在这一方面,黎友焕(2015)也从影子银行信息不对称和监管限制的特点出发,得出我国对于目前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发展程度缺乏足够的统计信息,限制了央行能够掌握的影子银行数据资源,货币政策制定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伍戈(2011)和郑茜(2015)分别从货币流通速度和信用创造的角度,讨论了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对于货币调控和货币供应量的潜在影响,令传统货币政策面临巨大挑战。同时吴智华(2018)通过金融建模系统性解释了影子银行创造的流动性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的问题,并给出了我国目前形势下的最优货币的参考政策。
(四)加大金融市场风险
影子银行模式自有的隐蔽高杠杆操作等内在风险,为正常的金融体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在对国外的研究中,Baily(2008)认为影子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保持高杠杆操作,增加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又加上业务鲜于处在监管中,极有可能放大流动性和安全保障的缺乏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威胁到整个市场体系。同时易宪容(2009)指出,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影子银行的崩塌,是无限扩张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的消失。相比之下,国内的影子银行虽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别,但影子银行的高杠杆,少监管等特性是相同的,并且国内的金融市场体系还未成熟,国内影子银行也存在着潜在的内在风险。何德旭(2009)认为在影子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相互影响的稳定关系中,影子银行体系的自我资产价格下跌强化和系统性风险会危害这一稳定性,造成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8年的报告中指出,影子银行带来的信贷额不健康增长使中国的金融体系变得脆弱,并有随着信贷数额增加而严重的趋势。Pozsar(2011)提出,影子银行的参与人一般都为资金链充足的投资机构,它们由于自身的优势能对风险做出更迅速的反应,对即将发生的风险有很高的敏感性。在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时,他们往往可以果断地抽离资金,并带动关联投资者,形成羊群效应,扰乱正常的金融活动,带来不必要的挤兑危机,资产价格压低,对投资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龚明华(2011)指出,现有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的界限日渐模糊,影子银行的表外资产和传统银行的表内资产各自存在的风险可能会相互结合,产生更为复杂的风险,又因为监管和防范的程度不足,风险没有实质性的减少。颜永嘉(2014)也认为影子银行固有的脆弱性,是扩散引发宏观的系统性风险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