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农业科学 » 正文
朱苦拉咖啡文化产业现状
 
更新日期:2019-11-12   来源:中国农史   浏览次数:6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朱苦拉地处楚雄、大理、丽江三州交界处,距离平川镇43.公里,距离宾川县城105公里,辖区包括8个自然村,分别是朱苦拉、羊既房、罗溪、和尚田、一季田

 
朱苦拉地处楚雄、大理、丽江三州交界处,距离平川镇43.公里,距离宾川县城105公里,辖区包括8个自然村,分别是朱苦拉、羊既房、罗溪、和尚田、一季田、上味口、下味口,海拔跨度1139米至2100米,年平均气温27℃,年降水量600毫米,属于典型的山区干热河谷地带,这里居住着汉、彝、黎、傈僳、土家、拉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朱苦拉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是一个集边、少、穷为一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朱苦拉咖啡的自然理条件既限制了其发展,却也是一道天然的保护伞,为一个世纪以前的天主教传播和咖啡的传入提供了机缘。朱苦拉咖啡的种植源于190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田德能帮助渔泡江两岸村民打赢官司,随后进入朱苦拉村建立天主教教堂传播天主教,因个人喝咖啡的生活习惯需要,而在教堂旁种下第一棵咖啡苗。1908年因宾川教案,田德能被迫离开朱苦拉,而咖啡却在朱苦拉村自然繁衍生息,村民在自家门前屋后零星种植咖啡。1930年,段国璋神父来到朱苦拉继续传播天主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因新中国外交政策而被迫离开朱苦拉。至今朱苦拉家家户户都种咖啡、做咖啡、喝咖啡、卖咖啡,咖啡成为一种文化品牌,影响并建构着地方社会的历史变迁。
(一)朱苦拉咖啡规模种植
在村民的记忆里,朱苦拉首次大规模扩种咖啡是1948年,时任村长李福生和当时在朱苦拉传教的段国璋神父一起组织村民扩种咖啡,1981年冬,云南省热作所的马锡晋到朱苦拉进行实地考察,当时的记录是:“现共种植咖啡26亩,其中集体种植24亩,1958年后陆续定植盛产的18亩,1902年最早成片种植现仍正常生长的24株。队上还育有一批新苗,准备继续发展。”以上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朱苦拉咖啡在1981年时候,共有26亩。宾川县志,记载:“1983年12月26-27日,全县大雪。平地积血厚达6-15厘米。1986年3月2日-3日,平川、钟拉乌、古底、大营、炼洞等乡山区降雪成灾。”在村民的回忆里,80年代的一场雪灾,将朱苦拉的咖啡冻死了一大半,仅剩下13亩,也就是现在的一代二代古咖啡林。
2007年开始,云南省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德宏热作所、保山咖啡协会、云南咖啡厂等先后派出专家深入朱苦拉村,最终认定这13亩古咖啡林属云南小粒波邦铁皮卡品种。2008年7月24日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派出两名成员考察朱苦拉,7月27日,公司在昆明举办新闻发布会,向外界公布朱苦拉现存的13亩咖啡林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是中国咖啡“活化石”。朱苦拉咖啡逐渐为世人所知。
2012年以后,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开发朱苦拉咖啡,2013年,政府鼓励朱苦拉村民发展咖啡,给村民免费发放咖啡苗,全村所有稻田改种咖啡,渔泡江两岸其他村落也相继种植咖啡。至今渔泡江两岸凡是适宜种植咖啡的村落均有咖啡的踪迹,近三年来,新扩种的咖啡树成功挂果,加上老树的盛产,渔泡江沿岸每年都有100吨左右的咖啡鲜果。
(二)朱苦拉咖啡鲜果交易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2008年以前,朱苦拉咖啡除用于村民自我消费外,剩余咖啡豆则由供销社集体收购,咖啡交易方式主要是出售咖啡生豆。2010年以后,朱苦拉咖啡进入鲜果收购和出售传统咖啡系列产品阶段。以宾川高原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对朱苦拉咖啡鲜果收购为例。
2017年,公司制定的咖啡红果收购标准:
1、全部红果10元一公斤
2、每一百粒咖啡果中,有五粒以内的青果、黑果、霉果,3元一公斤
3、每一百粒咖啡果中,有超过五粒的青果、黑果、霉果。不予收购
在公司看来,如果严格按照收购标准,朱苦拉咖啡几乎都不达标,按照咖啡鲜果的品质,以6-9元一公斤的价格卖给村民,是全云南省咖啡鲜果的最高价格了;德宏、临沧、保山等地的咖啡红果收购价格最高不超过3元一公斤。
在咖啡鲜果交易过程中,高原公司与朱苦拉村民之间虽因利益诉求、价值观念差异而产生过冲突与矛盾,但总体还算顺利。宾川高原通过对朱苦拉咖啡的深加工产品,诸如速溶咖啡、咖啡糖果等,远销国内外各地区。
出售咖啡鲜果是村民自愿行为,大部分村民愿意将咖啡鲜果卖给公司,获得经济利益,但是有的村民认为公司收购咖啡的标准过高,价格过低,于是选择自己加工咖啡,用传统方法晾晒加工咖啡,用铁锅烘炒、并研磨成咖啡粉,装瓶卖到市场上,朱苦拉咖啡在交易过程中之间形成一个产业,其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逐步实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朱苦拉咖啡文化产业现状

下一篇: 朱苦拉咖啡文化产业现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