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的本质研究和中国独特的民族的发展背景,本文尝试将中国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路径从主体视角概括为三个维度:一是国际间的多元文化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认识、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的公民,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二是民族间的多元文化教育,旨在理解和传承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促进各民族公平、平等、自由的发展,传承中国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促进国家多元的发展;三是学生之间的多元文化,旨在尊重学生在不同背景下(包括性别、阶层等)塑造的文化观念、价值观、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基于此借助教育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 国际间的多元文化是促进中国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面对全球化的各种挑战,诸如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必须要求世界各国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由于不同的发展过程,不同国家传承着不同的文化,人们持着不同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可能会在同一问题上造成冲突和误解。冲突和误解不仅不利于全球公共问题的解决,更会引发影响全球和平与和谐的暴力性事件。如前所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培养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世界公民,怀着敬畏地球之心,以尊重和理解他国文化为基础,促进人类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作为世界大国,中国承担着更重的责任和义务来推进全球发展。为了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立场,我们需要培养具备批判精神和多元文化理解的新一代。“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以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加紧密,在此过程中,不仅要传播中国的文化,也要学习和理解各国的文化,促进中国同各国的合作,展现中国人民包容、理解和尊重各国文化的态度。
综上,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超越国家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界限开展广泛的国家交流与合作。核心是加大国际理解、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教育。1994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4届国家教育大会(主题为“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提出了“和平文化”的概念,它意味着教育应该培养人们“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神”,并认为这是作为地球村成员所应该具备的一种文化、道德和为人处世的方式。因此,为了能够参与全球的发展和进程,基于国家之间的差异实施国际间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中国融入世界舞台的必然选择。
(二)民族间的多元文化教育是促进中国多民族昌盛发展的选择
我国的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表现为国家政策上‘自上而下’的特点,历代以来倡导“和谐共生,共同进步”。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中的民主、平等的价值取向为少数民族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生活特点,加上少数民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恶劣,致使少数民族在经济、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发展方面一直落后于汉族同胞。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和语言也面临者着消逝的危机。有学者指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存在诸如双语教育资金严重缺乏、双语教师严重缺乏、双语课程简单、双语课程仅仅是翻译汉语、双语教材短缺等问题。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民族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包括不同层次的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相差较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小、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较低、高校发展落后,教师资源短缺,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不仅倡导保证多民族平等的发展,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中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组成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可是,在社会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着为了参与社会的竞争、参与主流文化而不得不放弃自身文化的困境。文化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身体里,也包围在我们周围。文化是个人的、家庭的、社区的、族群的、民族的、国家的和世界的。在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国家把重点放在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这确实为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可是,好像正是由于太过于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及基础设施的发展,而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当外来文化价值渲染日渐强势,而完全盖过乃至淹没本土文化价值视野时,本土文化价值不再能有效地活化,并彰显于他们身上,成为排斥的对象,或者在价值甄别的劣势中内化为他们的自卑情节。少数民族同胞自身的自卑情结极大地弱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不认同或不接受自己民族的文化,加之作为文化传播主体的学校缺乏专业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师资以及系统的民族语言与文化课程,这就必然造成文化的断层,最终导致文化和语言的流逝。
综上,多元文化教育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如何繁荣昌盛已有的55个少数民族文化,使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多民族大国,各民族在认同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够自信地展现自己的少数民族文化。
(三)学生个体间的多元文化是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实践
多元文化教育在学生微观层面表现为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包括性别差异、阶层差异、地区差异和个体经验背景差异等,从而为具备多样文化的个体提供最大限度的公平,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个体的发展。来自不同家庭、不同民族地区、不同国家的学生,在特定的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学生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而是多种文化的重叠与影响。一个人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社群,不同社群的文化价值观在这个人身上体现的程度不一样,有些社群认同会很强,而有些相对弱一些。如果能够了解一个学生对某个身份认同的程度或水平,那我们就能推测或解释并且理解学生做出某种特定行为的原因,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基于上述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应个人的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理论追求的目标,这就意味着教育在保证公平的同时必须考虑个体间多元的差异性,通过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就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