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实践活动改造了自然界和社会,人生价值的实现也要通过劳动等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地履行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受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今“95后”、“00后”大学生中出现了劳动观念淡薄的现象,如责任心不够,功利心较强,工作主动性较差,不重视体力劳动,贪图享受好逸恶劳老等,当今社会,人人都想以最少的劳动换的最丰富的成果,这仅仅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人们对提高劳动效率的渴望,但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劳动精神。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举办办道德讲堂、主题教育、专题讲座、演讲征文活动等形式并同时开展一些劳动实践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劳动观。
(二)在大学教育中注入劳动的内容
1.劳动课程
劳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首先可以将劳动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比如笔者所在的分院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专业学生在学习素描课的过程中,有专业老师有安排相应的清洁画板、清洁画室、清洁绘画工具等课下任务,以此来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的自觉性,使学生能从劳动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从而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其次单独设一门劳动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学分,把修劳动课程成为高职学生毕业时能否拿毕业证的必要条件,比如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早在2017年就在全分院将劳动课程纳入学分,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2.劳动实践
(1)扩展专业实践的平台
学生专业实践包括校内专业实践和校外专业实践,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到分院的各专业实训室及校内校企合作单位参加专业课程相关生产实训,分院的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到校外企业参与的与各专业相关的各种生产实践活动。例如商贸类专业的学生会到一些企业进行专业技能的操作以及相关研发等工作的实习,一方面体验专业对口岗位的工作过程,检验学校课堂专业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从实习中体验劳动艰辛,了解职业乐趣。
(2)拓展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勤工助学岗:以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勤工助学岗、学生助理岗等是笔者所在高校为帮助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同学而设立的一种勤工助学岗位,学生通过付出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来补贴学习生活费用,同时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也培养一定劳动素养,国内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作用。
固定“劳动日”:固定“劳动日”的设立主要目的是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人人参与劳动的氛围。高职院校可以确立一个固定时间作为全校“劳动日”,整个校园实行各个范围划分区域包干责任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并定期开展评比。一方面能解决学校清洁工劳动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有的高校还把劳动教育做成了全校的特色品牌,发挥了很好的育人作用。
志愿服务活动: 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高职学生进行劳动实践的一种形式。志愿服务虽然是不求汇报自愿做出的社会服务行为,但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而且对促进社会进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活动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具有重要德育意义的劳动实践。笔者所在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已经初有成果,在嘉兴市享有一定声誉,人人都是志愿者,志愿服务人人参加,志愿者们除了负责校内的卫生清洁、节水节电、学校各大小活动,其足迹还遍及社区、养老院、医院、市级各项大型活动,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专业社团:劳动精神的拓展离不开劳动技能的提升,而专业社团是学生劳动技能提升的平台。为此,可以成立提升专业技能的社团和生活技能的社团,让专业主任或专业老师任专业技能社团的指导教师,辅导员任学生生活技能社团的指导教师,发挥专业社团育人功能,拓展劳动精神的文化内涵。对各类社团分类指导,共同管理学生社团。
3.劳动锻炼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工作、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终身。高职院校十分有必要重视学生日常生活劳动锻炼,通过日积月累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一时的劳动实践活动很难帮助高职学生养成好的劳动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日常班级卫生值班劳动管理,加强班级文明寝室建设,把对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的要求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三)要加强课堂教学平台与社会实践平台、日常劳动锻炼的有效联动
努力改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日常劳动锻炼脱节的状态,实现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定期与日常有效联动,将劳动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技能培养、行为养成中去。学生既能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学习到劳动技能,又能在劳动实践中满足生活需要,发展自我,收获成就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形成全校一盘棋,加强全体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真正把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落到实处。
(四)建立健全劳动实践的保障机制
高校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要保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制度化常态化。如制订劳动流程、劳动标准、劳动检查等多项制度,将劳动教育和义务劳动纳入评先评优评价体系。通过制度化劳动实践保证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顺利开展。通过常态化劳动实践使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持续性得到保障。此外,高职院校需要将劳动状况与劳动态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编写劳动教育教材,纳入学分。
(五)营造全校崇尚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注入劳动精神,培养劳动品质,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楼、学生公寓、学校道路等公共区域设计劳动文化长廊,打造体现劳动特色的道路文化,建立大师工作室展示馆,使学生在校园中行走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劳动关荣、劳动至上的氛围。互联网时代,打造网络劳动教育精神家园,致力于在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劳动精神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从而强化弘扬劳动精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