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苏研究
《眉山两苏先生神道碑》重现的价值和意义乔建功;王文一;1-6
苏轼笔记对高丽朝李奎报散文创作的影响金欢;7-11+17文学研究
《子夜》文学史意义新探——谈其“阶级分析和生活化表达相结合”的构思方法及其文学影响刘江;12-17
论狄金森诗歌中独特的叙事视点刘保安;18-22
福克纳象征创作的隐匿性研究周博;王梦圆;23-27+87语言研究
《新见北朝墓志集释》再校理杨学是;28-36
框架语义学发展综观: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白杜月;37-42
趋近化视域下《另两个》的话语研究曹曼;吴虹;43-48翻译研究
习近平讲话、著作翻译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钟芸芳;49-57
峨眉山-乐山大佛景点名称翻译问题及方法浅析张保国;58-68遗产与旅游研究
试论遗产解说的概念辨析与内涵特征罗栋;69-73
知识汇集:经由旅游显现与改造的时间观袁纯洁;王艳平;74-80法律研究
破产重整中债务人自行管理制度的适用研究程成;81-87
“二维码案”定性分析——以引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视角唐婷婷;88-93+100
弗兰克公式研究王天一;94-100教育教学研究
语音意识训练对方言区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以闽方言为例王保昌;101-105+111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文化的思考熊旭;106-111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和情怀匡存玖;赵骏舒;112-118+128
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实践路径探析王倩;陈天柱;119-124
“振衣冈”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张平;熊泽文;杨泽勇;125-128特殊教育
台湾地区身心障碍高职课程的调整及启示许芸芸;魏燕荣;陈全银;129-134
课标理念下聋校语文新教材的实施与推进策略刘琴;何小寒;135-140
《引介、诠释与运用:社会法学在中国的成长(1898—1937)》推介赖伟;2
征稿启事141
本刊声明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