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运河文化研究
江湖汇秀地 东南名士邦——中国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地位、人文特征刍议与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建议薛焕炳;曹雨平;1-7
常州大运河夜间水上旅游开发初探任俊英;8-11常州文化
基于常州非遗文脉传承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刘李娥;万莉君;张磊;12-15+54
试论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常州历史文化名人季子IP的打造王海燕;秦益霖;16-19四海论坛——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专栏
论香港文学的后殖民文化特征——以李碧华“吃”系列小说为考察对象孙海燕;罗兴萍;20-24
了解他人,体认自我——论郭爽非虚构写作的主体性封木林;25-28文学
论卢纶七律郎晓斌;29-32+112
《月月小说》中的言情小说刍议冯颜;33-37
历史·日常·互文——论毕飞宇《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的书写策略张梦妮;38-42
陈染小说《无处告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胡雅倩;43-48
论架空历史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反类型化书写蒋卡春;蔡爱国;49-54
浅析《暗夜行路》的牧歌式书写王歆欣;55-58
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解构和重构——以《名字》为例杨航;蔡殿梅;59-63艺术
传统复归与流行渐融:论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化新探索陈香莹;张丽娜;64-67
中国古代绘画在美国公共博物馆的收藏、传播及影响张明薇;68-71语言文字
英文合同风险防控之语言审查金晓燕;72-77
再情景化与政府工作报告中介入标记的英译研究时常珺;78-83
异化之异——韦努蒂翻译思想再探李慧芳;林夏;84-89法律社会
认罪认罚中被追诉人权利保护的问题与完善贺永超;90-95
江苏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区域差异及推进策略研究何虹;张忠;林芳强;96-10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道德观研究述评杨筱莜;101-106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减灾救灾工作的基本经验潘杰;于文善;107-112教育纵横
地方民间艺术融入高等教育的路径初探赵峰;113-116
应用型本科高校“四结合”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理工学院为例葛宏伟;郑纯智;117-120
稿约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