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动态 » 编辑部动态 » 正文
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
 
更新日期:2023-09-22   来源: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浏览次数:1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市场化中国有9000多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有6000多种。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学术期刊启迪思想、研究学问、传播知识的功能明显,社

 
市场化中国有9000多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有6000多种。与其他大众传媒相比,学术期刊启迪思想、研究学问、传播知识的功能明显,社会效益突 出。但另一方面,面对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中国学术期刊原有的发展模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学术期刊在应对生存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变 通措施,如收取版面费等,但由于缺乏应对转型的整体设计,版面费成为部分期刊“出钱发表,谁写谁看,谁写谁买”的代名词,使期刊内容支离破碎、泥沙俱下, 极大地降低了学术质量,侵蚀了学术期刊的声誉。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学术期刊人面前的紧迫问题。
一、趋势:适应外部大环境
目前,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传播技术上来说,数字化更给期刊发行带来了严峻挑战;从体制上来说,国家管理部门提出了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任务。学术期刊不仅面临着数字出版的冲击,更面临着发展模式的转型。
1.应对社会转型
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已是学界共识。社会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论题,对学术期刊来说,社会转型意味着经营环境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也是文化体制改革关于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的政策依据。
我国学术期刊具有较强的公益色彩,其经营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主管主办制度下确立的,其办刊不以盈利为目的,办刊经费的筹措离不开国家资助和 社会捐助。[2]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学术期刊走上市场化发展道路,靠自身努力解决生存问题,这其中就包括收取版面费,但这一做法长期受到诟病。这说明 在经营模式转型方面,中国学术期刊尚缺乏清晰的思路。收取版面费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是期刊利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取的刊号资源和权威地位,在作者市场进行权 利寻租的做法,因此是一种伪市场化。尽管我国的学术期刊不是市场经济环境下自由竞争发展的产物,而是审批制条件下诞生的准公共产品,但市场经济发展已经大 势所趋,学术期刊倘若继续寻求计划经济体制的庇护,就会不进则退,面临退出市场的危机。
2.应对学术转型
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知识增长速度之快被称为“爆炸”。科研人员的知识更新,未必赶得上社会知识生成的速度。“知识反哺”已经成为 教学科研领域的新名词。传统的知识习得和生成方式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学术转型的含义非常丰富,这里指知识生产呈现碎片化、经验化、跨学科化、泛学 术化趋势,知识越来越多地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在传统媒体方面,不少报纸为了增加文化气息,请知名学者演讲,或在版面上刊登演讲内容;不少电视台请学者评 论时事,演讲;为了应对学术信息交流的需要,图书出版周期越来越短,论文集快速传播,这些都给学术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核心地位带来冲击。在新媒体方面,现 在科学成果的发布强调快速,信息获取强调时效性。如科学成果往往抢在第一时间在网上发布,而不是等待期刊出版。在人文社科领域,有学者戏言,以后没有必要 阅读学术期刊的文章,也没有必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了,在微博上就可以了解学界知名人士的最新动态,获取他们对某问题的观点。学者自己也可以在微博上随 时发言,知名学者拥有数量众多的微博粉丝,其中不少是学界同行。不少学术会议都有现场网络直播,并有现场速记。新媒体使学术信息交流越来越便捷、多样化。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挤压下,印刷本学术期刊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纸本期刊订户越来越少,学术期刊免费赠送越来越多。[3]学术期 刊向读者传递信息是单向传播,且是内容捆绑打包销售。单本期刊不能为学者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为应对学术转型和期刊数字化的加速发展,当前不少学术期刊纷 纷增加刊物容量,缩短刊物出版周期,非学术期刊增出“学术版”,造成了学术期刊内容碎片化、快餐化、稀释化、新闻化。学术期刊启迪思想、研究学问、传播知 识的功能丧失,其学术传播体系核心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二、市场化:学术期刊转型的方向
中国学术期刊目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包括收取版面费带来的学术期刊公信力下降、质量下降等,不是期刊市场化带来的恶果。恰恰相反,是市场化变味儿 或市场化路径错误带来的恶果。推进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之一。在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的59种期刊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双丰收的市场化期刊很多,如《读者》;在2010年期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期刊当中,市场化期刊也有不少,如《青年文摘》;在中国期刊史上熠熠生辉的名 刊,最持久的也是市场化期刊,如《东方杂志》。值得一提的是,《东方杂志》发表过大量学术文章,是研究中国近代学术的重要参考资料。
1.市场观念转型
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转型,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业内人士尖锐地指出,目前国内的大多数科技期刊都是“作者的期刊”,这些期刊更多地在思考如何为作 者服务,而很少考虑读者的需求。在主要为作者服务的办刊宗旨指导下,学术期刊编辑思想重在版面经营,为满足作者评定职称等版面需要服务,期刊内容质量在于 其次。在主要为读者和社会服务的办刊宗旨指导下,学术期刊编辑思想重在内容经营,为满足读者对学术信息了解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期刊授予作者学术地 位的功能在于其次。学术期刊除了成为称职的学术共同体代言人,还应提高服务读者的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读者是媒体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学术期刊当然也不例外,学术期刊的市场化是面向读者的市场化。为作者服务和为读者、社会服务本不对立。对学术期刊 来说,作者和读者具有一定的重合度,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角色可以互换,不少购买、订阅学术期刊的读者以在该期刊发表文章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作者服 务就是为读者服务。但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并不完全重合,总的来看,作者数量远小于读者数量,而读者是学术期刊生存的基础和核心资源,为读者服务是学 术期刊的主要价值观。
读者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为市场意识。读者就是市场、读者就是阵地。再好的文化产品,如果不能通过市场机制占领读者市场,那就难以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我国学术期刊缺乏读者意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大潮惊涛拍岸的今天,学术期刊如果继续以学术共同体代言人自 居,忽视读者需求,就会被市场抛弃。对学术期刊来说,转企改制之后应该坚定地面向读者市场,在为读者提供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2.产品转型
学术转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随着学术的转型,更多的人研究学问、生产知识,有助于学 术的繁荣发展。但由此带来的知识碎片化为学术研究增加了太多的冗余信息,增加了读者获取有用信息的成本。思想深刻、适合探讨学术问题是期刊区别于其他大众 传媒的显著优势,在学术转型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应进一步发挥这种优势,推进产品转型,以继续保持其在学术传播体系的核心地位,这是学术期刊转型中急需解决 的重大问题。在学术转型中,学术期刊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倡导求真务实的学风文风。应注重经验调查和实证研究,多做价值论的关怀和关注,[4]开发具有知识 导航和知识整合功能的期刊产品,做学术发展的服务者和守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写道:“不过杂志也有杂志的优点,它 能够更广泛地探讨各种事件,并且只谈最主要的问题。”[5]这提示我们,主动性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的最大优势。学术期刊在主动策划选题的时候,要具有服务 学界的意识,具备引领学科发展的眼光,这种服务和引领不能脱离学界和相关业界的现实,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和规范学科发展,推动学 科不断走向成熟。
实用性是学术期刊的重要价值观。在媒介融合带来的知识碎片化呈现中,读者希望从学术期刊中找到本学科的核心和边界,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以便 确保自己掌握本学科形成的知识体系、主要观点、核心研究机构和核心作者。他们希望通过学术期刊了解和紧跟于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确定自己的研究方 向。学术期刊应该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功能。读者抱怨部分学术期刊内容拥挤、支离破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部分学术期刊以收取版面费牟利,不顾内容 质量;二是部分学术期刊没有明确的编辑思想,编辑活动随机性太强。这不仅不利于读者获取知识,也不利于作者投稿。部分作者为了发表文章,对某刊物已发表稿 件的关键词进行统计、筛选出现率高的关键词重新组合来确定自己的选题。这种行为会对学术生产、传播提供误导,造成伪学术现象。
发表学科综述文章,是学术期刊为读者提供知识导航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介融合中提高学术期刊公信力的主要手段。例如,《出版科学》杂志推出的“出 版科学年评”专辑,以发表综述类文章著称的《外国经济与管理》杂志等,被读者认为是实用性强的权威刊物,受到欢迎。重视刊登综述性文章,是国际学术界的通 行做法。据了解,美国社会科学研究重视学科性的研究综述。[6]美国社会科学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学科性综述机制,由主流学术期刊、专业性综述期刊和出版 学科性综述专著所构成,在社会科学研究适应现代社会和学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结构转型
我国学术期刊的产生具有计划经济体制色彩,形成了主要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研究团体以及出版社等主办学术期刊的格局。这种格局导致综合性学术 期刊多,而专业性期刊少。[7]综合性期刊“趋同化”现象非常严重,呈现“全、散、小、弱”的现状,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例如中国高等院校文科学报有千余 家,综合类的期刊就占了2/3。编辑方针趋同,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大家一味走“泛综合化的 路子”,众刊一面, 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兴趣。[8]应建立学术期刊准入和退出机制,精简学术期刊规模,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进行以培育“专、特、大、强”市场 主体和健康有序学术期刊生态链为目标的结构转型。
学术期刊培育“专、特、大、强”市场主体,就应该适应市场化转型,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对期刊进行科学定位,培育期刊品牌。定位是期刊生存发展的 立足点,是期刊人根据现有条件对期刊发展目标的设计。对期刊进行准确而独特的定位,可以培育期刊品牌,提升自身竞争力。针对我国学术生产和需求的实际,学 术期刊可以在科学型和应用型期刊中寻求自己的定位。科学期刊面向学术共同体,主要为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服务。大量刊登工作经验、感悟文章的学术期刊可 以定位为应用期刊,主要为从事实践工作的作者、读者服务。定位不清的期刊必然造成内容驳杂,读者对象不确定,不利于期刊品牌的培育。这种定位,一定要从期 刊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现在不少期刊推出“学术版”,实际上并没有刊登高质量学术成果,并不可取。
学术期刊要进行结构转型,建设学术期刊生态链,就应该形成错落有致的学术期刊格局。这种期刊格局应该是金字塔结构,启迪思想的综合性期刊占据学 术期刊金字塔的顶端,其下以大量研究学问的专业期刊作为支撑,金字塔底层是以传播知识、交流经验为主要任务的业务类期刊。业务类期刊以传播知识、交流经验 为己任,同时为学术研究积累素材;研究学问的期刊为启迪思想的期刊提供素材,这就是理想的学术期刊生态链。倘若如此,不仅能适应中国现有的学术科研评价体 系,也有利于学术期刊形成有序的出版秩序,中国学术期刊也有可能出现《科学》、《自然》这样的世界名刊。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

下一篇: 学术期刊转型的趋势与方向

 
相关投稿动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