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投稿动态 » 投稿须知 » 正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更新日期:2024-03-01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浏览次数:122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主办的高级学术性期刊。主要发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以及各省、市、自治区、高等院校科研基金所资助的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同时发表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科前沿论文、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突出中医药学特色,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先进性。面向全国,兼顾国外。立足中医基础医学,兼顾临床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振兴中医基础医学研究,促进中医药科学的进步。
1 发表范围
1.1 本刊刊载的内容以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学、中医治则学、中医治法学、中医诊断学、中医体质学、中医病理学、中药学基础、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为主,兼顾中医新兴学科的发展。
1.2 本刊对于应用学科的基础研究学术论文同样给予重视,着重发表中医内科学基础、中医外科学基础、中医妇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基础以及其他中医临床学科基础研究的论文。
1.3 本刊鼓励和优先发表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如863计划、攀登计划、星火计划、高科技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发展研究领域等)同步研究的论文、论著。
1.4 本刊鼓励和优先发表中医下列研究领域的论文:中医科研方法学、中医藏象学、中医痰病学、中医动物模型学、中医睡眠医学、中医病理学、中医免疫学等方面的论文。
1.5 本刊酌情发表中医哲学、中医文化学、中医药管理学、中医药工程学基础、中医多学科研究方面的论文。
1.6 本刊限制发表有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与其他专业杂志相冲突的论文。
1.7 本刊提倡学术争鸣,倡导科学精神,发表有关医学评论、医学科研道德等方面的文章。
1.8 本刊收费发表书讯、书评、会议通知、考研咨询等方面的内容介绍。
1.9 本刊发表论文的形式主要有:论著、论著摘要、研究报告、学科动态、学术讲座、综述等。
2 基本要求
2.1 文稿应当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论点明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且规范,对研究性论文要求统计学处理。一般文稿字数要求4,000字以上。
2.2 专家论坛稿件,要求作者必须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具有副高级职称以及在某些新兴领域有创见的中青年专家。并且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的有创新见解的文章。
2.3 理论探讨稿件,要求针对本刊的发表特点,针对本刊鼓励发表的优先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有创新见解的文章。
2.4 方法论稿件,要求是针对某一学科、每一专业方向的专业研究方法文章。
2.5 实验研究论文稿件,要求以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论文为主,重点是能用新的实验方法去创新、证明中医理论,或探讨中西医均未认识的实验论文。
2.6 临床基础稿件,要求是临床基础方面的论文,包括某疾病中医病因学调查,证候的临床调研,符合科研设计的临床基础研究和特殊病例的临床分析等。
2.7 针灸研究类稿件,主要发表针灸的实验研究、临床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文章;经络研究类稿件,主要发表各级各类科研基金项目文章。
2.8 此外本刊另设有方药研究、中医多学科研究、临证验案等栏目。
3 写作要求
3.1 要求
所有待发论文均应提供单位介绍信,并加盖公章。
3.2 文题
简明、醒目、确切,概括文章的要旨。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
3.3 作者
3.3.1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先后顺序排列。排列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变动。第一作者应是能够对编辑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的人,集体署名的文稿必须明确对该文能够负责的人。国外学者应征求本人意见,并附本人证明信。
3.3.2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字均不缩写。如: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3.4 单位
3.4.1 工作单位应直接写在作者姓名之下。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例:(中国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5)
3.4.2 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3.4.3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应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名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例:韩 英1,王林兴2,黄建民2,林依然3
(1. ;2. ;3. )
3.5 摘要
论著应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各部冠以相应的标题。请不要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中文字数在200字以内,英文摘要则需具体(400个实词左右)。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
3.6 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3~5个关键词。可参照MeSH(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Index Medicus》中的医学主题词表)和中医药主题词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
凡期刊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为A、B、C类者均应标注中文关键词,有英文摘要者应同时给出英文关键词 。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3.7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从2000年1月起,凡向本刊投稿均应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要求,主动填写分类编号。
3.8 文献标识码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3.9 正文书写格式
所有正文文稿均应以《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为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增减。向本刊投稿者,从此文发表之日起,一律使用打印文稿,包括引言、方法、结果、结论四个基本部分。文后应附参考文献。中医基础理论性论述,以阿拉伯数字前后的顺序书写即可。

标题(包括正标题、副标题)
作者姓名(按参加工作的前后顺序填写)
工作单位及邮政编码(从第一作者起编写,按参与工作的前后顺序填写,本刊同意发表后不得再修改。)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关键词(一般为3-5个):
引言(直接写内容,不写引言二字)
正文(单纯理论论述,按前后顺序编写,其他论文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
参考文献(按《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编写,古医籍文献可不标参考文献,只标注。)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以上内容应按有关规定的格式书写,标题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4级不够时可将层次再划分。如:
第一级标题——1
第二级标题——1.1
第三级标题——1.1.1
第四级标题——1.1.1.1
2—2.1
2.2—2.2.1—2.2.1.1
2.2.2—2.2.2.1—(1)
(2)
3.10 专有名词的使用
所有作者在使用现代医学名词时,均应以1989年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科学的名词为准。中医名词以《中医大辞典》为准,中医文献中的名词应标注出处。
3.11 图表的使用
每幅图应单占1页纸,集中附在文后,并按正文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电镜图要标注放大的倍数和显微镜型号。黑白图应清楚,便于使用。表格一律使用通用的三线表,不得使用方框表。所有图表的制作费由作者承担。
3.12 计量单位
(1)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2)中药剂量以“克”为单位,但所采用原资料仍按旧制书写,不必折算为“克”。
(3)行文中的计量单位用中文名称,如“克”、“厘米”、“米”。公式中的单位用国际符号,如“g”、“cm”、“m”。有关动物实验的资料应当采用国际单位。
3.13 统计学符号
根据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请作者在书写统计学符号时应注意以下格式:
(1)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
(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
(3)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x;
(4)t检验用英文小写的t;
(5)F检验用英文大写的F;
(6)卡方检验用希文大写Χ2;
(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
(8)概率用英文大写的P(P值应给出具体数值);
(9)自由度用希文υ。
以上符号均应使用斜体。
3.14 缩略语
要正确使用缩略语,在第一个缩略语之后,要用括号注明全名。如AL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3.15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选用最主要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文献请勿引入。一般专论性文章的参考文献为1-3条;综述性参考文献原则上不超过15条。所引用参考文献的次序以在文章中出现的先后排列,并用方括号标引。所有参考文献应写全,切忌简化。
古医籍文献可以注的形式出,如注1。
(1)期刊类文献:序号 作者姓名(不超过3个人者应全部写出其姓名,超过者只写前3名,后加“等”,英文用et al.).文题.期刊名,年,卷(期):起止页。
(2)著作类文献:序号 作者姓名.著作名称.版次(第一版可不写).出版地:出版单位,年,起止页。
(3)论文集:序号 作者姓名.文题.会议名称.组织单位.地点:年.
3.16 致谢
文稿中的鸣谢,应写在文章的末尾。每份稿件请在文章的结尾注明投稿日期。
3.17 课题标注
凡属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均应予以注明。以号在文章的标题上注明。
3.1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的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在简介前加“作者简介:”作为标识。

4 关于著作权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作者对自己在媒体上发表的文章享有著作权。本刊对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享有版权及网络传播专有权,任何个人未经本刊同意,不得加印、盗印本刊,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下一篇: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相关投稿动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