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视点
『换笔』与21世纪诗歌生态罗振亚;1-3
特稿
中国文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写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8周年之际李舫;6-14
史论
谢冕率领五个同学,作崛起的前奏孙绍振;15-22
1980年的“文学改良刍议”——纪念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42周年孟繁华;23-26
史论【郭沫若研究专辑】
《女神》诗人的诗性本格与郭沫若的位格意识朱寿桐;27-32
新发现抗战期间郭沫若未刊电文稿本91件释读沈卫威;33-53
说不尽的《女神》蔡震;54-59
宇宙写真——从《女神》中的歌德神话到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镜像构造王璞;60-64
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中的反殖民斗争与民族自决李斌;65-70
《女神》的召唤结构刘奎;71-78
史论【当代文学批评关键词】
“歌颂与暴露”:文艺批评论争与文学观念的转变赵坤;79-84
“新人”·“社会主义新人”:个体成长与时代精神共振的调适黄瀚;Abushinova Elizaveta;85-90
“零度写作”:由“制造”走入“历史”李延佳;91-95
理论
中西文论互动中的中国当代文论张法;96-101
马克思主义文学阐释学“中国形态”的理论向度谷鹏飞;102-106
极简主义物性追求的意识现象学内涵及其剧场化效应肖伟胜;107-115
“表现论”美学的反抗基因与批判逻辑——从英国浪漫主义者到托尔斯泰、克罗齐、科林伍德和杜威李永胜;116-122
随笔体
郑敏先生二三事张清华;123-126
诗论
重读北岛杜书瀛;136-142
以伟大诗歌为极值的海子原创性提纲式诗学杨四平;142-146
海子诗歌命名的发生学考察——以《诗学:一份提纲》、短诗《亚洲铜》等、长诗《太阳·七部书》为中心郭瑾;147-154
评论
集外文存、川端康成与“一点点”——余华“少作”诠疏之一王侃;155-160
评论【外国文学】
愤怒与抵抗——《我母亲的自传》中的母女关系及其政治隐喻孙明丽;刘华青;161-168
论米兰·昆德拉死亡书写的时间维度解欣怡;169-174
视野
基于红色文艺作品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王淑荣;王金婷;175-180
以全程化“增魅”推动舞剧消费升级——以《只此青绿》为例林珑;180-182
新媒介时代文学经典的意义生产齐秀娟;183-187
贵州苗族刺绣的色彩表现研究耿心入;188-191
金文对中国当代造型艺术的影响刘美顺子;殷晓峰;192-195
“现代”中的“传统”——论现代民族声乐与传统民族声乐的“神韵”相通申婷;196-199
乡村文化延革的新思路:农家书屋文化服务场景建构张勇丽;丁梦瑶;200-204
文艺片的取与舍:张艺谋《悬崖之上》的风格化叙事王婧怡;204-208
李艳霞作品
李艳霞;2
吴工作品
吴工;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