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鲁迅研究
鲁迅言说“中国”的话语形态论析——以《且介亭杂文》为中心李国华;1-19
“争天拒俗”:弱者反抗与“相互主体性”——鲁迅的进化论批判熊权;20-35
抒发“心声”、沟通痛感与召唤主体——鲁迅文学魅力一议汪卫东;沈杰;36-49
鲁迅笔下的声景——以《祝福》为例张业松;50-63
“子见南子”案中鲁迅与林语堂的思想分歧郑浩月;64-75
现实的与理想的:《故乡》三种乡土叙事的比较分析李骞;76-84
政治伦理视域下的鲁迅思想与文学张景兰;85-93
《怀旧》发现史赵陕君;94-105
文学史研究
论胡风早期文艺观与藏原惟人革命文学理论的关系陈朝辉;106-120
试论报告文学的发生丁程辉;121-134
以文字为中心的文学革命图景的建构——从周氏兄弟与章太炎文学观之关联谈起牟利锋;135-146
作家与作品
谁能照顾人——丁玲延安时期(1936—1941)对人与制度关系的探索范雪;147-158
陈铨《死灰》表现的中德青年之恋及其文化意涵叶隽;159-170
“本性”与“情理”:周作人对霭理士“自然”性学思想的接受魏创世;171-183
论赵树理小说叙事形式的传承与创造袁盛勇;刘飞;184-196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中的爱欲问题杨晓河;197-203
骆一禾《先锋》《为美而想》二诗的版本及其他于慈江;204-211
反叛的先锋——苏童论王明宪;212-220
时代故事、他人与痛苦——李晓桦小说《世纪病人》中的历史追忆胡红英;221-231
现实主义视域中的政治性写作——以张平近年小说创作为话题王金胜;232-240
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性书写——论刘庆的《唇典》兼及讲述中国故事的方法于京一;241-251
书评与序跋
我的文学史家的追求与努力——《有承担的学术:中国现代文学学人论集》后记钱理群;252-257
重印《新诗潮诗集》跋老木;258-260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欣赏2+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