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观察家_热点述评
跨文化美术史及其方法4
观察家_热点述评_跨文化美术史及其方法_观点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圆桌会李军;杨肖;孙晶;董丽慧;郑伊看;5-13
美术考古:“他者”的美术史刘文锁;20-22
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史研究二题沈语冰;23-24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的三个层面穆宏燕;25-27+24
观察家_热点述评_跨文化美术史及其方法_访谈
加强东方美术史研究 推进中国艺术的跨文化交流——专访王镛吴彧弓;14-17
跨文化美术史研究应建立起科学的学科观——专访王才勇李恩多;18-20
观察家_前沿报道_艺事综述
慧心巧工 交相辉映——中国国家博物馆近期两大传统工艺展览评述沈华菊;28-29
“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侧记杨帆;30-31
“熟中生”的探索——“秋蕊香——齐白石黄宾虹花鸟画展”概述薛良;32-33
2020第五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在苏州举行辛文;34-35
观察家_前沿报道
艺汇36
美术学_史学
“卑唐”、干禄书与康有为的书学改制思想张兴成;37-43
“传统”的参照系——20世纪50年代潘天寿教学体系的几个方面葛玉君;43-49
美术学_理论
中国画危机论的重新审视张冰;50-54
美术学_学人档案
书学为经 美学为纬——陈方既先生的书法理论治学之路彭飞;55-59
美术学_学院文萃
明代蔡羽《书说》略论王梦笔;59-60
表现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浅析孔莹莹;61-62
意造无法 信手推求——谈苏轼谪居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书风变化张莉;62-63
当代油画创作中的“现实主义”观念谈张新文;64
从“马训班”到“油画民族化”——(1949年—1966年)中国油画发展轨迹探微张一平;65
沙耆油画风景画风格发展研究林明;66
改良与重塑:“闽瓷品评会”视角中的德化瓷业叶扬秋;67-68
视像弥散与视界融合——新媒体传播中的艺术图像呈现付宁华;68-69
潮州刺绣技艺对麦秆画创新的影响冯菡子;70
从儿童视角构建儿童画的审美价值黎婵;王颢霖;71-72
溯本求源:对河南禹州现代钧瓷作品的思考王少宇;72-73
高等美术院校素描课程学理建构之探析廖宗蓉;74-75
“量体裁衣”——关于陶艺选修课程教学路径的研究杨新华;75-76
国际视野_国际论坛
荣耀与历史——《绘画的艺术》中的隐喻徐紫迪;77-84
维多利亚时代的中国趣味——惠斯勒及其友人的青花瓷收藏熊冰雪;84-91
恋地情结:日本濑户内地区美术馆群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话语彭肜;武涛;91-96
美术家_时代人物
雅人深致——以潘主兰、沈觐寿、陈子奋、虞愚、黄寿祺、赵玉林为代表的当代福建书法蔡清德;阴澍雨;97-102
美术家_本期名家
我的环境陶艺创作之路朱乐耕;103-107
美术家_案边点滴
无法替代的手工劳动——钞氏兄弟谈陶艺创作阴澍雨;108-113
美术家_品评
为“文化英雄”造像——纪峰的肖像雕塑艺术吕品田;114-115
笔墨文心——郑军里的人物画艺术王锐;116-117
寓诗于画 古朴灵秀——品读王明先生花鸟画刘宇;118-119
飞鸟的当代隐喻——池颖红《空间物语》系列作品李笑影;李欣儒;120-121
守望者——黑龙江版画家刘德才的审美追求王浩辰;122-123
主体身份的新自觉——王艺实验艺术创作观念谈丁杨峰;124-125
美术家_心路
工笔人物创作中的主观色彩表现——以《红船溢彩》为例潘英莲;126-127
多维度的思考——工笔人物画创作的探索与实践王元芳;128-129
现代水墨人物画图式与创新发展叶茂林;130-131
写生的意象表现钟涛;132-133
山水画与现代精神——兼谈我的山水画创作实践滕孝忠;134-135
山水画写生求“真”观探究王珊;136-137
油画风景写生创作与教学中的形式美研究任济东;138-139
我对主观色彩的领悟刘志海;140-141
我的油画乡村志——《屋里屋外》创作谈王呈祥;142-143
醒石味象张发志;144-145
“刮刮画”的图像和语言郭鉴文;146-147
材料与语境——大漆材料在综合材料绘画中的跨界实践武非;148-149
无言之美——我的插画创作观钟潇;150-151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浅议——以西安明德公园为例毛晨悦;152-153
会展空间设计中本土化的“情境”构建胡林辉;梁颖嫦;154-155
产品设计创新的形态表达高瞩;156-157
美术家_展厅
中国生肖(组画)贺思恩;158
卷首语牛克诚;1
生命之情境——廊桥系列朱乐耕;2
甲骨书法潘主兰;159
关系项——对话李禹焕;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