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稿
艺术与社会:重新关照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总体性与问题域宋伟;1-13
美术作品
名家·周京新周京新;2+254-262
胡树斌【国画作品】胡树斌;225
熊敏鹤【国画作品】熊敏鹤;226
刘淑娟【国画作品】刘淑娟;227
曲国先【国画作品】曲国先;228
宗传玉【国画作品】宗传玉;229
于明广【油画作品】于明广;230
栾绘宇【国画作品】栾绘宇;231
朱效刚【油画作品】朱效刚;232
刘炜【水彩作品】刘炜;233
陈敏【油画作品】陈敏;234
郑奎【油画作品】郑奎;235
唐骁【油画作品】唐骁;236
支林【漆画作品】支林;237
朱珠【插画作品】朱珠;238
朱慧敏【插画作品】朱慧敏;239
魏小杰【雕塑作品】魏小杰;240
赵英键【雕塑作品】赵英键;241
程秀珺【陶艺作品】程秀珺;242
黄竹兰【陶艺作品】黄竹兰;243
赵汇鑫【竹刻作品】赵汇鑫;244
赵焕宇【海报设计作品】赵焕宇;245
杨元【设计作品】杨元;246
武月琴【设计作品】武月琴;247
蒋晓红【设计作品】蒋晓红;248
周艳【设计作品】周艳;249
蒋鸿洁【服装设计作品】蒋鸿洁;250
赵晶【服装设计作品】赵晶;251
李青松【设计作品】李青松;252
张博【建筑速写作品】张博;253
艺术学理论研究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制与知识体系——百年回望:艺术学理论在中国凌继尧;14-27+44
作为艺术学门类中层理论的“造型艺术”观念辨析祝帅;28-34
马克思主义艺术社会史:一种跨学科艺术史研究的可能模式文苑仲;35-44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融合的限度及其超越——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反思周灵;45-50+107
文化研究
虚拟文化空间下的剧院云演艺活动观众参与影响因素研究陈波;金舒;51-60+93
“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和现实意义吴洁;61-65+100
文化进城:何以必要与何以可为鲍磊;66-70+78
基于SWOT-PEST分析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策略选择周宇;71-78
文艺评论
中国童话剧的经典化建构·原型与再创新——兼评第六版“中国儿艺”音乐童话剧《马兰花》丁旭东;79-88
新版苏州滑稽戏《苏州两公差》的精神内涵赵倩;89-93
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生产性批评演进的再考察方弘毅;甘锋;94-100
戏剧与戏曲
戏曲故事片创作的跨媒介趋势谢建华;101-107
论明清曲谱中几部轻体量曲谱的制谱思想许莉莉;108-112+124
清宫大戏《锋剑春秋》传奇考论——兼论三种叙事传统的对立和融合张晓兰;113-118
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左派公司的戏曲电影——兼谈左派与港产类型片的关系段善策;119-124
音乐与舞蹈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艺术学研究中的应用——兼谈其在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作用路径向文;蔡际洲;125-130
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传播:复兴运动背景下的文化融合与政治色彩许艳玲;131-136
革命意志、家国情怀和价值传播——中国革命歌曲的艺术性周闵;137-140+158
影视艺术
美学本色、工业底色和时代特色——再论“电影工业美学”兼回应陈林侠先生陈旭光;李立;141-146+176
“离别”场景的影像书写与美学回望——1979年中国电影对“意境”传统的承继路春艳;张雁飞;147-151
再论现实:新世纪中国电影表征现实的方式及反思彭涛;彭晨;152-158
论ECFA对台湾电影及两岸合拍片的影响孙慰川;王帅;159-163+216
美术研究
论“竹林”概念与《竹林七贤图》的历史演变李珊;164-169+182
隐蔽的现代性:莫罗与历史画的革新章犇;170-176
借鉴与创新——《宣和画谱》绘画分类研究肖伟;177-182
设计研究
法蓝瓷设计中的中国文化意象表达翁春萌;183-187+206
磁州窑“铁锈花”装饰再表达——以现代“陶艺铁绘”壁画为例邱一峰;188-193+220
禁与不禁:从明清官窑制度看“五行说”下的瓷器色彩伦理蔡花菲;徐艳芳;194-201
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再设计”刘瑶;202-206
学术活动与成果评价
聚焦中国唱法在新时代的新发展——第九届中国声乐论坛观点解析董伟;207-210
《电影轨范》:译、编、著的三位一体与经典电影理论的多元综合田亦洲;211-216
设计史论研究的“同心圆”——评《设计的故事》吴雨;王强;217-220
艺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审美——评杜威《艺术即经验》胡永辉;谢震;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