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研究探讨
从蜀锦变迁视角探讨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徐汝岚;1-3
段染真丝花色纱花式纱罗的设计与开发陈伟;苗海青;朱立群;岳益杰;丁志平;张德胜;4-6
基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色彩创意应用研究施丽娟;7-8
植物染拼布工艺的户外功能服研究古丽珠;邹岚;陈梓露;梁秋华;彭梅;9-11
江汉皮影元素在服装中创新探究吴星明;钟蔚;朱明君;12-14
东汉时期佩绶的佩戴方式研究沈倩南;李甍;15-17
■直水乡女子服装的艺术特征研究刘泽恒;徐强;18-19
《传家》之海派旗袍服饰文化研究张源;杨春慧;20-22
技术应用
棉/Coolmax纤维交织物的吸湿速干性测试与分析王明芳;王诺;23-24+19
敦煌壁画植物纹样抽取及研究施佳琪;25-26
豫西捶草染的非遗活态传承探析武利利;程苗;朱晓双;王雅格;纪晓洒;刘莉;武子涵;27-28
智能温控石墨烯材料功能性产品研发张奇奇;宋嘉乐;王思文;胡嘉乐;29+22
传统瓦当纹样在丝巾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崔岩;刘世超;30-32
明代中后期图像中首铠装饰艺术研究王际淋;刘瑜;33-35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瑜伽运动背心设计季菊萍;36-37
浅析我国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标准体系马倩;王可;王保国;38-39+35
云肩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美学研究赵盈;40-41
传统山水观念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阐释王欣怡;王子菡;42-43
伊尔汗国时期细密画中的服饰用珍珠装饰方式研究马骕;刘瑜;44-46
青花元素与科技风在服装设计中的融合与创新田源星;47-48
仿生学原理在智能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王欣琦;49-50
民国时期“文明新装”的演变及成因陈华丽;吴世刚;51+61
新型涤纶后处理剂及其性能测试赵龙;52+37
徽式木雕元素在新中式服装上的创新运用研究李幸妮;袁赛南;53-54
战国中山国青铜器蟠螭纹审美特征探析黄雪琦;祖倚丹;刘卫华;阴建华;55-56
国潮文化背景下的旗袍市场前景分析王子欣;温兰;57-58
非织造布在服装造型艺术上的创新设计朱明君;钟蔚;吴星明;59-61
中国传统龙符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王冰冰;62-63
“U”型与“一”字型服装缝制生产线的比较那诗雯;滕洪军;64+11
蒸汽朋克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周颂易;65-66
中国古代面具造型研究庄立新;67-68
3D虚拟技术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群贯穿式融合风险与应对策略研究黄伟;贺柳;69-71
基于CLO3D有腰线造型连衣裙版型优化设计研究张羽;杨亚;72+68
户外运动产品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张青;朱亚成;73-74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花鼓戏农民群像及服饰的表现形式刘亚平;75-76
几种柞蚕丝绸产品的印花图案的设计唐雪儿;77-78
浅析艺术构成元素在服装立体裁剪中呈现的形态万里;闻小英;79+78
百科
乡村振兴背景下壮族服饰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丕玉;冯志学;80-82
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邹平;83+6
防水工作服的市场现状及检测标准游柠铭;杨亚;84+58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有效构架是解决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措施研究马雪梅;85+14
丝胶蛋白水凝胶研究进展陆心仪;瞿静;86+32
江苏省建设高质量就业先行区的研究荣超;万霄;87-89
基于“文思创”三位一体的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实践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殷周敏;张静;90-92
高职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思考王爱军;93-94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针织服装专业课教学的改革实践王继曼;95-96
弘扬劳动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养工业设计专业技能人才周陈星;赵绮;97-98+96
高职服装课程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潘早霞;99-100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王琳;101+109
基于校企合作的一课双师协同教学实施路径探究——以广东科技学院服装专业为例陈长美;102-103+100
刍议小微纺织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陈静;104
“产业转型”背景下服装造型与工艺课程群的教学改革薛艳慧;105-107
浅析图书馆资料数据管理的方法魏巍;108-109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校-系院-教研室”三级工作体系分析王辰明;110+107
劳动教育背景下中外服装史课程OBE教学创新研究杨雪;111-113
“订单式”校企合作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于述平;王琳;114+94
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内外联动评价机制的研究滕洪军;115+113
产教融合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陈卓林;116+92
丝绸服饰的图案设计与工艺表现的多样性分析张怡怡;117
在《中外服装史》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赵琦;1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