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名人访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记江苏省轻工十大工匠(大国工匠)熊正根1-2
综合评述
“移动式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陶瓷装饰·彩绘》课程中的运用杨晓兰;吴岳军;3-4+9
器以藏礼——“文革”瓷及其教育功能研究韩建磊;5-9
紫砂佛教雕塑历史文化探究沈兴泉;10+13
消费文化视野下的日用瓷设计研究张颖;11-13
数字化在传统陶瓷模具行业中的运用吴俊卿;14-15+17
紫砂与大漆的碰撞——浅谈紫砂“玲珑壶”的造型制作以及文化韵味邓亚亚;16-17
浅谈中职美术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练震;18+24
信息库
第十一届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的通知10
学术研究
陶瓷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展孙昌;孙梅;任芊芊;吴双;郭雯;王婉婧;19-21+24
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制备与性能郭存心;刘佰博;22-24
紫砂创作
论紫砂组壶“博雅”的艺术设计和江南韵味王志刚;25+28
论紫砂壶“龙珠”的独特创意和吉祥寓意马鹏飞;26+28
愿携香茗醉流霞——“青蕴壶”创作谈王朝红;27-28
“鹤鸣壶”创作感悟徐志峰;29+32
浅谈紫砂“吾福壶”的造型特征以及文化立意杨秀芬;30+32
论宜兴均陶“松鹤长青”的艺术设计和吉祥寓意宗根林;31-32
论紫砂壶“龙凤”的方器特征和艺术魅力范泽君;33+36
浅谈美陶作品的创作体会毛丹;34+36
浅析“祥心如意套组”的工艺特点与文化表现陈红梅;35-36
一壶经典百年传 “掇只”紫韵永流芳——兼谈紫砂“葡萄掇只壶”的创作魏勤;37+40
心契于道 静谧圆融——紫砂制壶感悟沈佳;38+40
论紫砂壶“鱼跃龙门”的造型设计和人文内涵许红琴;39-40
论紫砂壶“岁寒三友”的花器设计和人文韵味巩曼曼;41+44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真心——论紫砂作品“松风套组”的文化意境季光敏;42+44
论紫砂壶“葫芦”的造型审美和吉祥蕴意单志兰;43-44
论紫砂壶“竹韵提梁”的设计创作和文化意蕴杨伟倩;45+48
浅谈紫砂“乾坤壶”的哲学内涵宦红娟;46+48
论紫砂壶“畅想”的巧妙设计和空灵意境王新妹;47-48
论紫砂套壶“海上生明月”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祝福储梦雅;49+52
传统文化元素与紫砂文化的结合——简论“祥龙祈福壶”的制作与艺术内涵谢作州;50+52
论紫砂壶“苍玉”的艺术设计和江南韵味叶玲燕;51-52
论紫砂壶“停云落月”的造型艺术和人文韵味戚鹏程;53+56
陶艺园地
论紫砂壶“双线竹鼓”的花器之美和人文雅韵徐帅;54+56
祥和美满,孕育希望——浅谈“祥和套壶”的艺术审美和人文主题范月琴;55-56
“鱼化龙”紫砂壶造型与装饰的形式语言张丽;57-59
青铜之韵语春秋——浅谈紫砂“春秋壶”的历史文化内容刘兆俊;60+63
论紫砂组壶“祝福茶具”的文化内涵周琴;61+63
暗香浮动,紫韵悠然——“暗香”紫砂壶创作论王林仙;62-63
浅谈紫砂“清雅壶”的艺术美感汪婷;64+67
一梁架起千般意 提起放下皆顺通闵荣彬;65+67
浅谈紫砂“雅竹壶”的文化寓意杭澄;66-67
浅谈紫砂“木瓜壶”的自然具象汤瑛;68+71
青铜遗韵,壶里春秋——紫砂壶“秋韵”创作漫谈罗龙梅;69+71
方圆兼备的和谐之美——“瑞方壶”创作体会何觅;70-71
方寸之间 刀笔乾坤——谈紫砂陶刻的技艺运用与意境塑造范嘉豪;72+75
论紫砂组壶“高洁”的艺术审美和丰富内涵魏茸茸;73+75
古朴雅致的“菱花汉瓦壶”韩惠琴;74-75
紫砂陶刻方法与书画笔墨的关系程鹏;76+79
浅谈紫砂壶“东升提梁”的文化价值王建芬;77+79
雕器同塑,以象化道——谈紫砂“四方聚财壶”的技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张余娟;78-79
论紫砂壶“四季海棠”的筋纹工艺和光素之美吴丹;80+82
科艺讲堂
略说紫砂陶刻中的文字意境陈银元;81-82
何为陶都瞿华娣;周子钦;周小东;83-88
多彩非遗 艺韵流芳2-5
江山美人壶韩惠琴;6
瑞方壶何觅;7
《江苏陶瓷》官方微信公众号全新上线啦!10
秦权壶周扣忠;89
圆满壶王群;90
汉方壶范玉珍;91
吉祥如意壶李秋芳;92
古韵壶陈俊;93
吴经提梁壶苏金娣;94
八仙体孟周国新;95
祥云和风壶曹秀芬;96
宜兴陶瓷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