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毛泽东“两个发扬”论的理论目标与意义周平远;5-13
介入艺术的三副面孔常培杰;14-22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生产机制的采风祝鹏程;23-31
图像叙事的“再现”考古论——基于福柯视域的考察杨向荣;32-40
神经美学与审美意象理论的创构胡俊;41-49
曲喻与矫饰:论钱锺书诗学研究中的“巴洛克”因子彭英龙;50-57
“鲁迅文学”:20世纪中国的文学行动汪卫东;58-66
《自由谈》杂文与鲁迅的“都会革命观”杨姿;67-75
“中期鲁迅”研究刍议邱焕星;76-83
“劳动”的诗学:“劳动”与早期新诗的写作机制宋夜雨;84-93
“列夫派”作家笔下的中国革命文学——特列季亚科夫与他的《邓世华》刘天艺;94-102
理悟与诗心的双调行——废名诗歌论胡苏珍;103-111
论非虚构写作中的主体情感与观念洪治纲;112-120
“传奇”与《林海雪原》的评价问题(1957—1961)廖秀芳;121-129
当下创作如何“发明传统”?——论宗璞“野葫芦引”四部曲徐阿兵;130-139
论王朔现象与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转向——兼论当代文学与影视关系之变迁邱晓丹;140-149
新世纪上海城市书写中的意象抒情传统朱军;150-158
孔子论次《诗》考孙尚勇;159-168
从出土文献看《安世房中歌》的乐歌属性李骜;169-176
扬雄赋序的生成及其文学史意义熊良智;177-184
隋代文学南北融合的观念与历史马铁浩;185-195
论唐代燕射乐曲、歌辞归类及相关问题郭丽;196-203
从“评诗”“品味”看袁枚持论的民间立场石玲;204-211
王国维《颐和园词》考论彭玉平;212-223
编后记22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