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特别关注·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戏曲武戏、丑戏)展演在北京隆重举办4+2
打开封面
当杨俊遇上赣南采茶戏王馗;5-9
红色题材戏曲的英雄书写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的启示程亚旭;10-11
戏剧论坛
与人民同在 和时代同行 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综述12-15
戏剧沙龙
心灵的慰藉 精神的赞歌 看厦门歌仔戏《侨批》季国平;16-17+98
青鸟苦传云外信 观摩歌仔戏《侨批》欧阳逸冰;18-19
南洋家书的文化乡愁与民族记忆吴慧颖;20-21
军旅戏剧
数风流人物,遥看当年 20世纪90年代军旅戏剧艺术家剪影之一:孟冰吴然;22-25
书林漫步
《文化强国之编剧宝典》序谢柏梁;26-28
电视与戏曲
草根与青春的鲜活绽放 《一鸣惊人》浅评崔伟;29-30
综述
第二届长三角越剧学术论坛 越剧改革80年研讨会综述何方方;30-31
梅韵馨香
践行初心,张怡凰一直在路上郭丹虹;32-33
剧作家
胆大包天的“手艺人” 杨林剧作浅探谭静波;34-35
院团风采
作品铸就的里程碑 北京曲剧团命名70周年有感刘彦君;36-37
导演艺术
以“诗韵”追求现代戏曲美学表达 论翁国生导演艺术孙红侠;38-40
导演手记
由豫剧《郾城大捷》谈新编历史剧的创作形式王绍军;41-42
剧目赏评
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 新版京剧《燕翼堂》观后刘敏;43-45
永恒的乡愁 评花鼓戏《山那边人家》胡安娜;46-47+97
赓续传统 致敬大师 越剧《信陵君》艺术特色初探刘冰荣;赖登明;48-49
舞台戏剧的民族性元素表达 以音乐剧《血色湘江》为例刘振涛;50-51
亦刚亦柔满是情 歌剧《沂蒙山》观后龙莉莉;52-53
民族歌剧《天使日记》艺术特征探究姚晨蔚;54-55
剧目移植
戏曲移植创编刍议 以豫剧《虎符》为例刘江元;56-58
经典传承
解读复排后的经典京剧《摘星楼》暨纪念著名老生李和曾先生百年诞辰张琳;59-62
戏曲音乐
梅派二胡的前世今生 梅派京二胡的由来与演奏特色姜虹;62-64
戏曲音乐创作中中西混合乐队编制的技巧与应用 兼谈河南豫剧院三团的音乐创作马彪;65-67
表演理论
论演员的创作局限性与自我拓展杜江;68-70
戏剧传播
新世纪豫剧海外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刘常兴;71-73
艺术研究
旖旎风光在高峰 虎美玲舞台创造的艺术追求廉玉柱;73-74
民营院团
于时间淬炼中蜕变 忻州梅琳北路梆子剧团述评杨洋;75-76
歌剧大观
自信与自省:对于当代中国歌剧创作题材的思考刘慧慧;77-79
剧种研究
革命历史题材粤剧的艺术特征探析余亚飞;80-82
文化自信背景下祁剧的传承与振兴廖宁杰;83-84
浅析碗碗腔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杨剑力;85-87
戏剧教育
中国戏曲演绎外国文学名著的教学实践探索澹台义彦;88-90
红色戏剧进高校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进路张龙华;鹿丰玲;91-93
探究肢体语言训练在音乐剧演员培养中的功用闫家军;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