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百家新论
戏剧与微信的“科艺”嫁接和时代表达——上海戏剧学院陆军教授独创“微信剧”创作访谈陆军;牛立超;4-8
“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的另一种探索——《世界经典剧作300种鉴赏》总序陆军;9-13
专题研讨/纪念彼得·布鲁克
彼得·布鲁克导演实践对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排练室教学法价值建构的影响研究焦阳;14-18
《空的空间》译介四十年:彼得·布鲁克与中国当代剧场方桂林;19-23
彼得·布鲁克跨文化改编的视点与方法——以《摩诃婆罗多》为例朱一田;24-27
彼得·布鲁克跨文化戏剧中的身体表达彭韦;28-31
戏曲研究
刘厚生先生戏剧论著的宝贵价值——纪念刘厚生先生百年诞辰安葵;32-37
晚明曲家黄方胤和他的《陌花轩杂剧》陈志勇;38-43
戏曲口述本整理的多元形态及历史悖论——以“戏改”时的越剧为中心张艳梅;44-48
海烈妇题材的戏曲演绎、流变与清代现实题材创作生态张霞;曹菲璐;49-53
庙宇酬神演戏与东南亚闽籍华人的文化认同——以新加坡韭菜芭城隍庙戏剧活动为例郭玉琼;54-58
20世纪以来天津评剧的传承与鼎新周和军;59-62
明代戏剧服饰形象研究思路建构与辨析——以明戏服“红袍”为例陈洁;63-68
戏剧空间
开辟大后方戏剧导演创作的新道路——张骏祥导演的戏剧理论与实践研究杨硕;杨丰瑞;69-73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重庆北碚抗战剧运研究谭求健;黄稼瑄;74-77
迈克尔·弗雷德跨学科视阈下的“剧场性”反思马秋穗;78-82
话剧《龙须沟》在1950——老舍·焦菊隐·丹钦柯的互动关系管窥张宇锋;83-86+114
北京建设国际戏剧中心的现状与对策分析景俊美;87-90
川剧传承
戏曲生态学视角下的川剧振兴及未来传播策略吴民;邱佩萱;91-96
巴蜀鬼才的川剧革新——论魏明伦喜剧创作的成就黄诗洋;97-101
川剧剧本文献整理、编注探析——以百集《川剧剧本稀见档案文献编注》为例王国彦;102-105
影视关注
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研究周书红;王传领;106-109
两部《小城之春》带给中国电影美学的思考苏禧洋;杨尚鸿;110-114
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策略与传播路径陈艺菲;荀瑶;115-117
论红色题材献礼片中音乐的塑造性——以电影《古田军号》《革命者》为例刘加柱;马亚楠;118-120
社会空间理论视角下的电影《寄生虫》研究祝光明;121-124
英剧《乌有乡》的视觉中心批判和城市空间书写张沛;125-128
非遗传承
地域文化传播与戏曲图像呈现:中国戏曲年画的传播与文化接受论张宗建;129-132
清代戏曲年画侠义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衍变徐建国;殷云翠;133-136
场域与媒介转化下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陕西皮影女性图式变迁为例薛敬亚;张嘉效;137-140
非遗视野下的川南民歌传承研究张乐;邹筱丹;141-144
文化融通
跨文化主义与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跨国合作的新形态王韶菡;145-150
论诗意栖居精神在社区公共艺术建设中的实践——以成都市新生路社区公共艺术建设为例秦刚;151-153
新闻传播视角下自媒体道德失范问题与应对策略韦庠;潘涛;154-157
川剧题材中国画创作探析——基于川剧艺术视角钱磊;罗婧文;158-161
黄庭坚书留泸州碑志题记考李在兵;162-165
艺术教育
美育改革背景下艺术类高校美育实践路径探赜钱小华;杜伟;166-170
剧目引领下艺术院校一体化育人的实践与探索——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创排川剧《草鞋县令》为例肖泸燕;张为波;171-173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省级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研究伏菊英;174-176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楼俊超;2
中国有川剧:在这里看蜀风雅韵“川流”不息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