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中国电影学派
中国电影学派“在地性”文化符号的价值认定 左亚男;5-9
跨文化交流与史境溯源 中国动画发展史中的“他者” 韩鹏;10-15
重返中国新电影运动 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次历史性考察 周传艺;16-22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 重读第四代诗电影《城南旧事》 刘晓希;23-28
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与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肖庆;29-34
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理论批评:回顾、反思与前瞻 饶曙光;李国聪;35-44
学术论坛
从“媒介化”到“再媒介化” 电影作为媒介研究的一次转型 高淑敏;45-53
声音的视觉化 从抽象动画电影到“互联网+声音BGM”观念延伸 谢辛;54-62
剧本中的人物设计 林黎胜;63-70
摇身何变:《卖花女》和《窈窕淑女》从形象到意象的递进演变 李二仕;欧阳霁筱;71-76
从绘本小说到3D电影 论电影《雨果》的人物塑造 陈文颖;77-82
中外影史
追求权力话语的“合法性” 论20世纪30年代电影理论与批评中的民族主义话语 徐红;83-90
从诺莱坞到新诺莱坞 尼日利亚电影业的新近观察 张勇;91-97
悲痛的“奇观”:历史描述性、介入视点与意义绵延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叙事影像的人类意义 毛益贝;黄宝富;98-106
银幕上的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电影制作史及其当代电影发展初探 亚历山德罗·耶德罗斯基;朱嫣然;陆梦君;107-117
人类学
从物的工具回到人的本身:安娜·格里姆肖的人类学“观看” 罗易扉;118-126
虚拟现实对人类学纪录片及影视人类学的影响 赵华森;127-131
边界问题抑或边界不是问题 再谈真实电影创作手法及其对当下中国纪录电影创作的现实意义 李勇;臧元春子;132-138
毕业联合作业
年轻一代对于逝去“故乡”的追寻 《奥克里堆》导演王润泽访谈 滕腾;王润泽;139-142
一种尝试 《大千世界》导演宋新棋访谈 李楚翘;宋新棋;143-147
《当骑向路的尽头》创作报告 论纪录片导演的参与性 殷骆骏楠;148-157
评《当骑向路的尽头》 叙事中的主观性、媒介性及时空观念 张伟;158-162
少年壮志不言愁 评纪录片《当骑向路的尽头》 柳宏宇;163-166
父与子的和解 评电影《奥克里堆》 黄欣;167-170
《二毛情史》:集体焦虑下小镇青年无处安放的青春 周强;171-174
资讯
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2018年学术年会暨“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黄今;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