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代中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日期:2017-07-06 17:20  点击:285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实地考察得知,很多中小学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中,易流于形式。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多以应试为导向,偏重传统文化知识的灌输和记诵,对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缺乏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深入引导,从而产生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必然后果;另外,有些中小学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仅仅停留在学校外部环境的装饰和一些零散活动的开展上,而没有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以上这些做法看似在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全面推行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还是处于“两张皮”的状态。那么,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将是当今学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要探讨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的问题,首先,我们要追问和回答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教育”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问题,也即为什么要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中小学教育中。

在当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很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基础,其传承的固定空间被打破,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因此,要想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正规而系统的学校教育无疑是重要的选择。其实,当学生正式进入学校读书之前,其传统文化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每位儿童从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一些传统礼节习俗或许已经做到,但是他们可能不太懂得其中深层的含义。这时,必须依靠中小学或更高一级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解释和说明来帮助他们进行理解。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也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由于中小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启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当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教育也有其必要性。一是为了保护日益流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因为,在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源泉和土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值得继承和发扬。二是为了让新时代的中小学生感悟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民族认同感。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明白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相比,我们的文化特色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在日后的跨文化交往中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地气”,形成真正的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中小学教育的理论阐释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绝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应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要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教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入手。教育与文化之间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育具有文化性,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教育都是特定文化环境中的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价值内涵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教育具有文化选择、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功能。[1]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融入到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中,是因为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的。

正如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一书中所言,“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伦理精神,而伦理精神所关注的无非是怎样做人和怎样成人的问题,这就非常直接地与教育的使命联系在一起”。[2]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一部本土化的、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伦理学教材,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中小学传承民族文化不能孤立于教育目的而单独存在,去走表面化或形式化道路,而要和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指向现代化进程中高尚完美的人的培养。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14:4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