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浅谈公园城市理念的乡村表达
日期:2020-07-06 16:15  点击:507
 乡村地区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应将公园城市理念引入乡村地区,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以引领功能产业、资源利用、文化景观、生活服务、品牌塑造等各方面发展[3],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统筹推进、同步发展;而公园城市理念在乡村地区的表达路径,则是公园城市时代价值在乡村地区的全面体现。

成都市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探索形成的城乡统筹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加之成都市自然条件优越、生态本底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及全要素的绿色发展潜力,最有条件作为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示范与试点区域,并从中总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实践经验走向全国。

1 、修复提升田园生态生境,突显生态价值

人类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依赖于自然所创造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人与自然已达成共生关系。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亦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基础。因此,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乡村地区落实公园城市理念需遵循的客观规律。

1.1 关注山水田林等生态要素的修复提升

山水田林等生态要素的修复是乡村地区营造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诸如,山林的修复主要是针对受损山体开展植树造林、修坡整形、矿坑回填等工程恢复其自然形态,提升山体植被的可观赏性与感知度,实现“近山远山皆有可观”;河湖的修复主要是通过落实海绵城市的要求,增强水体调蓄功能,加强水污染治理,;林盘的修复重点是鼓励生态公益林建设,并在地质灾害区、水源保护区进一步增加绿化覆盖,展示“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大美乡村锦绣画卷。

1.2 从生态修复到生境修复,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命共同体公园城市理念下应着力强化生态要素与城市空间融合以及生态价值转化的场景营造,保护城乡生态空间和生态功能,实现山水林田湖草与城市的相融与共存。建立斑块、廊道、基质之间的有机联系,依托廊道串联诸如郊野公园与山、水、田、林等生态斑块与基质,于廊道两侧建成大量连续成片的森林、河道、水系、公园、湖泊、湿地等生态资源,将形成一个成系统的生态空间,发挥固土保水、净化空气、缓解热岛效应,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及迁徙廊道等作用,同时使各类生态资源成为市民可进入的休闲旅游空间。

就成都市而言,通过植树造林、生态移民等方式进一步强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涵养功能,营造康体养生、休闲度假、乡旅结合的生态旅游场景,提升生态、生活、生产效益;围绕兴隆湖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水环境整治基础上强化水边建筑形态和风貌控制,结合岸线景观设计形成诗意栖居的特色景致;在保护川西传统林盘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川西林盘特征进行功能和建筑改造,打造国际范、天府味的新型林盘,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2 、推动农业景观化景区化,突显美学价值

公园城市的美学价值应体现于公园形态与农村空间的有机结合,而农业作为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纽带和桥梁,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应在营造田园景观、彰显乡村特色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公园城市理念贯穿于农业景观化景区化改造,促进“农田变景观、农村变景区”,再现“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川西平原美景,将农村建设成为城市最大、最美的公园。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00:3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