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缘巧合的海外之旅
王韬的海外之行,还得从一次失败说起。在墨海书馆供职期间,王韬的内心是很激荡的、矛盾的。一方面他受到的是传统儒家教育,告诫他应该恪守本分,安分守己;另一方面接触到的外文书籍让他对西学产生无限的向往与渴求。1860年,太平天国起义,连番告捷。1862年2月4日,化名“黄畹”的王韬上书太平天国建言献策,后被清军截获。东窗事发后,王韬也迅速成为了全国通缉的头号嫌犯。别无他法,只好求助麦都思的儿子麦华伦爵士,后被麦华伦送往香港避难,寄居在麦都思好友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的教会宿舍里长达四个月之久。王韬博学的知识,深厚的国学素养以及出色的西文翻译功底受到了理雅各的赞赏。因此,理雅各在准备回国时,曾两次邀请王韬同行,第一次王韬因家事并未应允;后在1867年底,王韬终于踏上了他的海外之旅,也掀开了中国晚清有志之士的漫游之路。
王韬于1867—1870年在欧洲游历,将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他的《漫游随录》中。目前业界对王韬与其音乐方面关注最早的是廖辅叔先生,撰有《王韬与西洋音乐》一文,该文简要对王韬于海外所接受的西方音乐进行了介绍;除此之外,就只有笔者在翻阅《漫游随录》时,阅读到的王韬以第一人称口吻,记写的他本人当时在欧洲传播中国音乐文化的事例。
(二)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三年海外游历的时光,让王韬领略了西方科技、人文、社会的魅力,回到香港后,提笔写下《漫游随录》三卷。顾钧在该书的后记中评价道:“《漫游随录》是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欧洲最早的目击实录,写得真切而细致。”王韬不是音乐家,也不像曾纪泽那样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在欧洲国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播,乃多为宴饮时兴起之至,并未特意为之;且所涉及内容,也多与中华文化相关,偶有提及音乐,但绝不是重点。就笔者翻阅《漫游随录》后整理所得,王韬在书中有多处表明自己曾在欧洲的正式或非正式场合中充当使者,传播中华文化:
·请作七律一首
卷一编号十七,题为“亚丁夜宴”,首段介绍了“亚丁为红海口外形胜之地,属阿非利加洲,”还有该地区的风貌、习俗、以及人种等等基本信息;后夜宴开始,有日耳曼乐工男妇二十余人前来奏乐,乐毕以银盘乞赏。众妇中有一女,仅十四五龄,月媚花娇,异常秀丽,独倪视予,微笑不语。众谓之曰:“此中华文士也,能作诗歌。”女益喜跃,浼(mei)众请予亦歌一曲。予曰:“歌则我不能,请为吟古人诗句,聊洗筝琶俗耳,何如?”众曰:“善。”余为吟高青邱七律一章,其音高以抗,渊渊如出金石,众俱鼓掌叹赏。顾谓女子曰:“卿必有以答之。”女子请为弹琴歌唱,以侑一觞……
此则王韬以诗会友,其韵律实可与乐相论比。
·观粤人演出戏剧
卷二编号二十四,题为:游观新院;余闻有粤人携优伶一班至,旗帜新鲜,冠服华丽,登台演剧,观者神移,日赢金钱无算写诗赠女学生。壁满有妹曰媚梨,在法京为女塾师,教女弟子以英国语言文字。一夕以盛设茶会,特延余住塾中。女弟子长者凡二十余人,年皆十六七,无不明慧秀敏,秋菊春兰,各极其妙。各乞余写诗一篇,珍为珙璧。群为余弹琴唱歌,各极其乐。席散,巳更阑矣。
偶然契机下的传播使者——王韬
日期:2021-05-26 16:19 点击: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