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我国城郊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日期:2021-09-17 17:51  点击:445
 城郊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首先形成于沿海城市及经济优先发展的城镇地区,城郊农业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横跨了三大经济体:农村经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城郊农业也是我国较早产生并开始活跃的研究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郊农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为了解决农产品结构不合理性我国开始进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带动了城市郊区的快速发,在此阶段,我国开始学习借鉴国外郊区优秀城郊农业案例经验,并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郊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2014年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我国首次提出要控制中心城市的产业、功能、人口以及扩展边界的要求,这对于城郊农业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转折点,从此以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开始从大城市地区转变为以功能与产业向郊区疏散为主的新阶段。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郊农业的涵义也在随之在不断变化。本文认为城郊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城市发展为依托,通过依靠城市的消费需求、资金支持、科技投入、人才培养与交通便利等资源优势快速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农副产品,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进一步调节城市用地紧张与生态环境问题,缓解城市生产生活压力,打造城市“后花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可以休闲旅游的场所。
城郊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一种形式,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农业形态,现阶段已成为城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郊农业起源于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满足城市居民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产生的,城郊农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的生产模式,提高城市与城郊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一步保护了城市生态环境。在我国,城郊农业起布较晚,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传统的生产种植阶段,该阶段农业生产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农副产品需求;第二阶段是城郊农业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该阶段城郊农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可以进一步缓解城市农副产品供求紧张问题;第三阶段是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发展城郊农业,加强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沟通,实现城郊农业多功能化,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0/19 03:3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