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实证研究 ——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日期:2017-12-31 19:46  点击:331
1.1研究的背景
伴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我国全面已迎来移动互联网的“触屏时代”。现代手机凭借着功能多样、携带便利、处理事务高效等主要特点快速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成为了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早人们享受着手机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也普遍提高。
据国内外多位研究者及调查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不难发现:手机依赖现象在青壮年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由此引发的各类问题也尤为突出,这不得不令人堪忧。另一方面,手机也已经被证实对人的身心健康均有一定的威胁,而近年中因使用手机造成的各类健康问题与安全事故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手机依赖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手机依赖进行相关探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2研究的意义
通过研读文献不难发现,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自21世纪初进入国内专家的研究视野,于2005年前后研究数量剧增。但纵观国内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还是以理论成果为主,实证研究也只是在近几年才走入研究者的视野中。但是在此基础上将理论和实证结合起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实证研究不仅对论证和完善现有研究成果有所裨益,也对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1理论意义
1)矫正社会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现状、影响良好的认识偏差
本次实证研究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事实数据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真实现状呈现出来,以矫正人们已有的认识偏差。
2)引起社会对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手机依赖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本次实证研究旨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并展开讨论,从而引发人们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这一问题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1.2.2实践意义
1)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了解在校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现状,进而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使用手机、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依据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总体人数的相差较大,往往是一名辅导员需要同时管理上百名学生,而且所带学生横跨多个专业与年级。在加上手机使用的隐蔽性和影响的延时性,想要了解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就比较困难。笔者通过本次实证研究希望能给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提供一份全面详细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影响以及手机依赖的资料,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展开相关工作。
2)预防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改善现有依赖者行为
大学生毕竟是未来构成社会的主体结构,因此避免与改善其手机依赖现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实证研究通过分析总结文献的基础上就大学生手机依赖可能出现原因展开讨论,可以帮助大学生群体从这些原因出现的源头出发,从而避免手机依赖的出现。同时,还可以帮助已经出现手机依赖倾向的大学生,查找自己对应的原因,从而可以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采取具体可行的对策改善手机依赖。
1.3研究的方向
本次实证研究主要就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在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在年级、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等若干个主要因素上的差异做出探究。
2.文献综述
结合本次研究的方向与目的,笔者筛选了近几年来研究方向相同的文献,因此综述将参照本次论文的研究方向展开分析、综述和总结。
2.1手机依赖概念及特点的界定
虽然当前对于手机依赖的概念、定义以及研究角度研究者们尚未形成统一概念,但是通过总结文献资料不难可以看出当前研究者对概念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手机依赖又称手机瘾或手机控,指的是由某种动机过度使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生理或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危害的一种成瘾成为或现象。
如袁潇等(2011)、刘红(2012)、王欢等(2014)、孙江伟等(2014)、姜永志等(2014)、汪海彬等(2015)等诸多研究者通过总结和完善前人研究成果均对此有相似定义或看法;虽然贺金波等(2012)在研究中没有明确总结手机依赖的相关定义,但也认为过度沉溺于手机使用不仅会增加手机辐射对身体的伤害,还会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对社会功能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2.2手机依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性别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在这方面,部分研究者通过调研后认为手机依赖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如刘红等(2012)、刘沛汝等(2014)、韩彦超(2014)、张晓旭等(2014)、伍玉华(2014),他们虽然研究出发点不同,但是就“手机依赖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达成一致;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因为最后统计结果超出建模检验指标因此认为“手机依赖在性别上存在的差异并没有统计意义,如黄海等(2013)、宗一楠等(2014)、孙江伟等(2014)。
认为手机依赖在性别上存有差异目前存在两种结论,即女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男生或男生对手机的依赖高于女生。认为女生在手机的依赖程度上高于男生的研究者如周春燕等(2013)、旷洁(2013)、吴猛等(2014)、邓兆杰等(2015)通过调研发现女生在手机依赖程度测试上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之后通过建模检验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结论。
认为男生在手机依赖的程度上高于女生的张云(2014)则是从沉迷移动阅读的角度出发,发现男生的沉迷程度明显高于女生,而沉迷于移动阅读本身就是手机依赖中的一种现象,从而得出了相应结论。
2.2.2年级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这方面部分研究者通过调研后认为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确实存有差异。如伍玉华(2014)通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比较分析推测手机依赖在年级上确实存有差异,而在随后的方差检验中也进一步论证了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手机依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郭少卿等(2014)通过调研进行比对分析同样认为手机依赖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他们通过检验将结论进一步具体化到大一、大三学生整体比大二、大四学生在手机依赖程度上得分更高,但是大一、大三以及大二、大四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建模来检验调研得到的数据,但由于指标超出正常误差从而认定统计结果无意义,如刘红等(2012)、黄海等(2013)、孙江伟等(2014)、宗一楠等(2014)。
2.2.3家庭经济情况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这方面部分研究者通过调研后认为手机依赖在家庭情况上确实存在差异。如郭少卿等(2014)、吴猛等(2014)以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为自变量进行分析发现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在手机依赖调查上的得分普遍高于家庭经济环境较差的学生,因此他们认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学生越容易产生手机依赖。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建模来检验调研得到的数据,但由于指标超出正常误差从而认定统计结果无意义,如韩彦超(2014)、宗一楠等(2014)。
2.2.4是否独生子女对手机依赖的影响
这方面部分研究者通过调研后认为手机依赖在独生子女上存在差异。如宗一楠等(2014)通过对广东某校大学生实地调研得出了独生子女在手机依赖倾向整体上的报告率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结论。
当然也有部分研究者通过建模来检验调研得到的数据,但由于指标超出正常误差从而认定统计结果无意义,如孙伟江等(2014)。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00:5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