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常“张艺谋”的影片中(中期新武侠探索的癫狂之作不算),他都塑造了“一根筋”的人物,“红高粱”中九儿非要挑着做好的饭菜去犒赏余占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啊,往前走,莫回呀头……”,那种死生不顾地野性和固执,在高粱酒燃起的烈焰中熠熠闪耀;“秋菊”挺着大肚子非要寻个说法的不屈不挠,颇有些精卫填海的意味,只是结尾处村长被警车带走时,秋菊漫漫告状路终于有了个“说法”时,她陷入茫然,踢中丈夫要害的村长终是救了难产的母子二人,这份“执拗”的意义被消解了;“一个也不能少”,魏敏芝实名出演的代课教师,为了找回辍学学生,一个人进城寻人,她践行着“一个也不能少”的承诺,但实际的意义中,被寻回的张慧科真正能被教育扭转命运吗?“我的父亲母亲”中,最有名的一镜到底,是“母亲”捧着包袱在田间执着奔跑的追随,镜头移动时“母亲”的红色棉袄和围巾在金黄原野中沉沉浮浮,是一个少女的“执拗”,也最终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归来”中患病失忆的冯婉瑜,一次次系好围巾去车站接人,她的记忆就停留在中年等待丈夫归来的那一刻。
兜兜转转中,张艺谋在特殊的庚子年,让张译又演绎了这样一位为了看女儿一秒钟镜头的“执拗”父亲。全片的张力都凝聚在破损胶卷上的那“一秒钟”,是一位父亲的歉意,也是一位父亲的念想。没有这股子劲拗着,全片的情节都会崩塌。所以,老谋子恰是在人性的“执拗”中构建着“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在解释人的固执心理时表示,这是由“认知失调”导致的,当人遇到信念与现实发生冲突之时,会导致认知失衡,为恢复平衡有两条路径:一是接纳现实,逆转信念;一是固执己见,坚守信念。绝大多数执拗者都会选择后者,他们会逆现实而行,把信念强化并用刻板的行为去捍卫和坚守,以期改变现实,恢复认知平衡。本剧中,张九声因为性格冲动好斗而被劳改,自此在女儿那失却了“父亲”这一身份,在现实世界中“消失”的女儿,还有“一秒钟”的影像留存于胶片,这弥足珍贵的“一秒钟”成了张九声活着最重要的念想,所以不惜奔逃、斗殴、歇斯底里。这“一秒钟”是他“父亲”身份得以坚守的关键点,现实中女儿活着的时候也许不肯认他,但他透过放映间探出头,一遍遍观摩着女儿“一秒钟”影像之时,再也没有人能“夺走”他的父亲身份了。
张艺谋的“执拗”
日期:2022-04-18 15:00 点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