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响PPP模式应用于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的积极因素
1.1伙伴合作关系
农业及园博园项目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拨付与补贴,吸纳社会资金能力远不及其他行业,导致农业及园博园项目筹资渠道较窄、发展条件相对薄弱。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建设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不仅扩大了项目融资的渠道、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而且社会资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为项目管理经营提供帮助;同时,农村农业及园区不断深化与创新管理体制,不仅在项目建设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在项目综合经营管理上也有较大的决策权,充分发挥了政府、农民和社会资本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共赢,并最终创造更多的效益,提供更好的福利。
1.2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传统的休闲农业项目及园博园项目独立建设、分开管理,两项目的风险几乎完全由政府和农民承担,而PPP模式在项目初期就能实现项目风险的合理划分,界定了政府、农民和社会资本的风险分担比例,各方有条不紊的进行风险监控与管理,大大提高了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的成功率。
在满足了政府部门和农村农民公共利益的同时也使得社会资本达到了“有利可图”的目的,农民在短期内就可实现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提升农民对农村职业的幸福感和振兴愿景,而社会资本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在决策、建设、管理、运维等方面的工作效率,更是获得了预期可观的资本积累和收益回报,利益共享机制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促进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的现代化和时代化。
1.3国家政策支持
国家高度重视“三农”供给侧结构改革,2015年以来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休闲农业提出了纵向深入细化、横向拓展延伸的指导意见和发展要求,强调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多产发展,推进农业与休闲、文旅、展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1.4区域发展需求、社会资本集聚
一方面,区域经济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竞相争艳的大好局面,居民收入一步一个台阶往上增加,社会观念的持续改变、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社会收入的增加、农民职业幸福感的递增、农民等对生活环境的美好追求等都为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统计,2020年1月-12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约为34.86万亿元,现阶段我国社会资本融资规模不断增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这为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采用PPP模式提供了强大的融资动力和坚强的资金后援。随着各种政策的利好,社会资本受到鼓舞及利益驱动将会表达积极意愿,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将进入新时代。
1.5 休闲度假、低碳出行
随着国民休闲纲要、法定节假日及休假制度的调整和优化,休闲旅游度假成为大众化、常态化消费的生活方式。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大大降低城乡居民出行成本,提高人们休闲出行的积极性。沿海城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渴望走进乡村、体验农家生活、贴近青山绿水田野,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愿非常突出,“休闲农业+”备受城镇居民青睐,这也是休闲农业参与者的普遍动机和主要诉求。
1.6信息技术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智慧农业+”等科技支持下,消费模式正飞速转变,农旅电商等综合性网络平台满足了市民对乡村休闲旅游和绿色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了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的空间带动力。
2影响PPP模式下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的消极因素
2.1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
由于经济、区位、交通、文化、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因素差异,导致休闲农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苏北地区乡村多、农业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交通聚集度低,远离苏南、上海等需求旺盛的消费市场,导致休闲农业存在一定的发展制约性。同时各地政府关于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先进性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休闲农业项目存在规划布局不合理、方案设计任意性、交叉开发等问题。特色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具有正向的外部性和公共性,但在短期内却不能给社会资本带来直接的收益或收益很少,无形之中挫伤了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经营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PPP模式应用于休闲农业与后“园博园”融合发展项目的影响因素识别
日期:2022-07-07 17:01 点击: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