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20年《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显示,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领域涉及的实际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各类综合需求。其核心业务的运作模式也从早期“物流为主,金融为辅”,中期“物流+金融”有机融合,逐渐发展到现期“物流(供应链)+金融+科技”融合。也即,作为一个学科而言,该领域涉及物流与供应链、金融(金融科技)、及信用管理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受巨大的人才需求牵引,全国高校已经致力于在关联学科领域培养相关人才,并持续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模式。
1)物流类: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551所。
2)信用管理:自2002年首次开设该专业以来,全国获批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8所。
3)金融科技:自教育部2018年3月在《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首次公布金融科技专业以来,迄今已有58所高校获批该专业本科生培养资格。
然而,关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方向(专业),全国开设的本科院校并不多。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汇总中首次增加物流金融管理专业,但是迄今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设立该专业。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本科院校通过方向侧重形式逐步开展物流与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培养。该培养趋势在财经类院校中尤为突出。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招生目录显示,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均在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物流金融方向,是我国较早期侧重该方向的应用型财经院校。近期,2018年,在第一批批准开设供应链管理专业的7所院校中,中央财经大学提出在该专业侧重培养供应链金融方向人才。
具体而言,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多样化,现代化智慧技术的不断升级,及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更新,现有培养模式呈现如下几方面问题:
(1)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
尽管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人才市场需求巨大,致使(初级、中级、高级)各层次创新型人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紧缺现象,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鉴于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专业(方向)的多学科交融特性,高校在学科归属、人才培养定位、对以及如何关于进一步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制定多层次培养目标及实现路径,均在探索之中。事实上,在“人才市场需求显著,本科专业目录未获批”的矛盾驱动下,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对培养该类人才的专业或方向未见统一名称。一部分院校将其归属于物流管理(物流金融方向或物流金融管理方向),而另一部分高校将其命名为供应链管理(供应链金融方向)。
(2)系统性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构建需要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持续不断的进行理论分析、实践论证、人才培养反馈等。而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尚未在全国院校中形成系统性课程体系。目前,在开设物流与供应链金融专业(方向)的少量本科院校中,以山东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金融管理方向)提出的下述培养目标与本研究最为接近:面向社会需求,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相融合。其课程体系在学科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供应链金融管理方向课程模块:《金融学导论》、《供应链金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在其余大部分高等院校中,供应链金融课程多以信用管理专业、金融科技专业、或物流(供应链)管理专业中的专业主修或选修课程出现。总体而言,在这两类课程体系中,其关联的智慧供应链管理类、智慧金融类、与新兴信息技术类课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完整度缺失。课程体系与现代化创新人才市场需求的融合度有待提高。
供应链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日期:2022-07-21 14:52 点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