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新常态”下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构想
日期:2018-01-30 14:55  点击:282
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解
越来越多的迹象已表明全球经济正步入“大调整”与“大过渡”的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中国阶段性因素的叠加决定了中国经济已步入增速阶段性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并呈现出与周期性调整不一样的新现象和新规律。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会有不少新的变化、新的改变,主要集中反映在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上,但涉及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进化意义更加重大;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1.1 新常态的特征
1.1.1 经济新常态体现在经济发展平稳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了30年,被誉为“中国经济奇迹”。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将告别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将会普遍迎来换挡降速、提质增效的阶段,经济增速势必降低。适应新常态,首先就要摆脱“速度情结”,摒弃GDP至上的落后思维,潜心改革,释放发展新动力,提质增效,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1.1.2 经济新常态体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新常态下,我国的经济结构将会不断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将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产业将逐步被淘汰,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1.1.3 经济新常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次水平更高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形态更加高级、分工更加复杂、结构更加合理,逐步朝着集约、绿色、创新方向发展。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更多用于民生改善,群众享有更好的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文化服务,社会安定有序,经济发展进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
1.2 新常态的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
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要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落实经济新常态要求,追求经济新常态目标,必将有利于地方政府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中解放出来,使中国经济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转向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3 新常态的背后是执政思维理念的重大转变
新常态的提出,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逐步淡化使用。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级领导干部的思维障碍,突破GDP增长高于一切、财政预算必须连年递增的思维定势,解开层层加压指标值、层层签订军令状的权力束缚,不搞“一刀切”和“一锤定音”。
1.4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
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同时,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变,履行好必要的监管职责,充分释放经济体制改革红利,弥补市场失灵,矫正市场畸形,净化市场秩序,管控市场风险,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 新常态下各相关经济领域发展变化的趋势思考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针,并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都作了阐释,并指出了引领经济领域各相关方面应注意的发展趋势。
2.1 关于消费领域
消费是社会生产的主要环节,发达而健康的社会消费是其他环节能否得以顺利进行,产品能否最终转变成商品的前提。无论在国内外,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始终起着基础作用。然而我们过去常走的“模仿”之路是跟在别人后面去学去做,缺乏首创精神进而必然意味着不可能获得新产品面市初期带来的超额利润;由于当前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消费形式发生如此重大改变的趋势下,对企业、对行业而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工业革命4.0的浪潮即将来袭,通过“创新供给”等形式,以及现在我们还没有感受到的其他新方法,将成为解决社会新型客观需求的一个探索方向。
2.2 关于投资领域
在我国,投资是构成驱动国民经济发展“三驾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各级政府来源于财政资金的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尤其明确。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在关键性技术领域、重大国防建设领域、农业以及发生市场失灵的领域之外,这一建设形式将不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同时在建立国家公共财政体制之后,这一做法在国家预算体制下本身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如何使国内企业和个人真正成为投资的主体,这是改革趋势的一个基本问题。其实,当前我国民间并不是缺钱,而是缺乏合法可信的投资渠道。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公开的投资引导政策、透明的运行机制和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如此才能给投资者带来投资信心,形成良性的长远的收益预期。在“传统产业相对饱和”,而经济新常态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的情况下,此时如何引导境内外投资者?这需要“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最终目的是“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2.3 关于出口和国际收支
在国际收支方面,目前显得过于庞大的巨额外汇储备,既体现了近30多年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但也形成了中国经济整体发展中一个突出问题,比如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原发性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外汇储备保值经营、甚至外汇储备投资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全球总需求不振、大宗资源类商品价格走低、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的情况下,外贸工作的重点任务就是“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因此,伴随着我们“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适时进行对外投资,使中资公司“走出去”,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
2.4 关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短缺经济”现象在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了。相反,当前“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这也正是当下我们看到的国内一些行业日趋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问题是怎么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的趋势不可避免。这意味着伴随产业结构从低端的日用消费品、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力-资金密集型行业向高科技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层次行业转移发生的必然性。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经济新增长点不但反映在战略产业,也体现在面对普通国民,解决普遍就业,实现个人发展的第三产业上。同时,工厂生产将实行“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即按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式的生产形式。这将完全不同于机械化大生产时期的流水线组织方式。这样,在满足社会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提供了高附加值的商品,也许这将成为未来产业组织的新特征。
2.5 关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
在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资金、技术和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中,曾经作为我国经济最大优势要素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已经不在。伴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在劳动力要素上,我国的问题当前突出表现在农业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年轻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口结构在“未富先老”状况下日趋老龄化。于是,“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就是在提高人的质量基础上,实现企业、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创新发展,真正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科技创新大国的历史性跃迁,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今后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
2.6 关于市场竞争
过去中国企业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价格竞争,但在市场日益饱和的今天,价格竞争本身的魅力日减。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此时走向市场细分与营销观念的升级,将成为必由之路。同时,不同的市场也将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此时,建立真正基于经济自身运行建立的统一全国市场,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
2.7 关于资源环境约束
在当前环境承载能力已几乎接近上限的情况下,过去那种不顾子孙后代未来生存环境,牺牲清山绿水的短视、粗犷的短期经济行为,已经无法继续下去了。没有当代人的健康,在吉尼系数日益高企的状态下,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续,也难以得到公民大众的支持。因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就变成了历史进程中的必然要求。现在,中央已经明确放弃了以GDP方式考核干部政绩的组织政策,增加了绿色GDP的内涵,伴随今年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于2015年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我们在低碳循环发展上的国际压力还将日益增大。
2.8 关于经济风险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积累起来的结构性风险,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其中又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为主,其中既有国内原因,也存在国际经济金融变化的多方影响。在金融超高杠杆效应作用下,集中体现在证券业、房地产业的经济泡沫不可忽视,万一发生泡沫破裂,那么带来的经济危害和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因此,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化危机于无形,将可能产生的“自由落体式经济下滑”引导到“带着多个火箭发动机”伴随着“巨大降落伞”的软着陆是最佳选择。
2.9 关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
在当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情况下,要同时完成“全面化解产能过剩”和“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双重任务,就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其一,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原则不变,通过把握市场的变化,能动解决市场变化引起的供求曲线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二,与此同时,国家将在此基础上,按照需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财政政策的微调:乏力时进行必要的刺激,过热时实行必要的紧缩。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既定货币政策目标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进行有关货币政策上的配合性金融政策。
从以上分析来看,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方向是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经济状态过渡。这是相对于解决了短缺问题、解决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初步国际化尝试以及一些相应探索之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入一个健康、可持续、社会满意度更高、国际影响力更大的历史新时期。新常态阶段使用的核心对策将主要是调整与新探索。调整,以针对渡过经济周期中的低谷问题;新探索,指的是引领经济健康向上、迈上新台阶的问题。因此现阶段要做的就是正视现状,形成共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3 经济“新常态”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思考
新常态充满了辩证性,既有“缓慢而痛苦”,也有“加速和希望”,即加速转型升级,靠创新驱动赢得先机和未来。看到危中之机,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勇于担当、干到实处,就能化挑战为机遇。十八大后,中央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要更加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大局,扩大对外开放优势,提升开放层级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有着多方面的战略意义。在这一框架下,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合作领域不应仅仅是在能源方面。我们可以能源合作为契机和突破口,加大中国企业在中亚国家各领域的投资;通过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将一些产业转移到西部地区,甚至是中亚地区。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构想
3.1.1 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
在一定意义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亚欧非经济一体化”概念的代名词。同时,随着美洲经济一体化、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及跨大西洋经济合作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在东西两个方向加速与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经济融合,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
3.1.2 成为高度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不搞排他性制度设计,体现了高度的开放性。这种高度开放特征有利于其与包括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内的世界性经济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对接,并吸引更多的国家融入其经济合作网络。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23:5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