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影像化的记忆存储
日期:2022-11-17 17:01  点击:93
 对于焦裕禄的事迹,不乏有诸多文章进行代表性陈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人们通过数字化的影像再现历史,让曾经书本中的人物跃然于银幕之上,发挥出了文字信息难以企及的在场感、真实感和时代感,带给观者更深层的审美体验。如同巴赞的“木乃伊情结”所暗示,造型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地复制外形与时间抗衡,以达到保存生命的目的。电影作为现实的光影复制,通过活动影像来捕获和保存的不仅仅是生命,还有其精神。
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围绕着焦裕禄的工作轨迹,分别从“洛矿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三个时期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将焦裕禄精神从影片之中延伸到影响之外,构成了木乃伊情结的延伸与变形,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
名字多用来表征客体对象。这部电影名字听起来,亦像是春节档《你好,李焕英》一样,讲述晚辈回忆起上一辈人的生平。但每当提起“焦裕禄”这个名字,人们便会联想到超出物质符号本身的象征意味,回忆起与其牢不可分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可以说,《我的父亲焦裕禄》中所追忆的人物,是一个早已在我们脑海中留有印象的人物。焦裕禄已从一个人名演化为一种精神价值符号, 联结着不同年代、不同人群共同的“集体记忆”与“集体情感”。
此时,影像便成为了集体记忆承载和呈现的“记忆之场”。观影行为总带有仪式的性质,以一种群体齐聚在一起的方式,通过影院营造的诱人回忆的氛围,凝视历史。这种往复有常的仪式,让一位平凡且真实的好干部、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形象,能够消除历史和时间的限制,唤起集体共享的记忆,于潜移默化之中形塑观影者对焦裕禄精神的文化认同。在此过程中,人们将注意力投射其中,集体记忆可以凝聚所属群体特有的情感联系,群体的凝聚力也能使集体记忆为更多人所共享,从而形成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逻辑闭环。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02:4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