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学互相渗透形成的理论体系。中医哲学思想体现在安宁疗护服务的全过程,具体可归纳为整体观、平衡观、自然观和科技人文观四个方面。
1 整体观
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既强调个体生命的内在平衡(即人自身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又注重个体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安宁疗护注重从“六全”(全人、全家、全程、全队、全社区、全心)方面开展服务,核心思想与中医有诸多相通之处,如安宁疗护“平等对待患者”、“同心同理同情患者”、“不施加无谓救治”的理念与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的理念不谋而合。在灵性关怀里,儒家的“仁学”思想和中医养生理论相互渗透,“仁学”重点体现在照护者对患者的尊重、礼让、亲近等,而中医对于生命的阐释,融入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等宗教观念,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气化学说可以帮助临终患者重新认识生与死、正视死亡过程,缓解家属对于亲人离世的无助感,勇敢面对丧亲之痛。儒家提倡用“死”的完满补足“生”,家属受其影响愿意帮助临终患者完成生前愿望;佛家通过生死领悟生命无限,在身心灵社均对安宁疗护有帮助;道家用得“道”超越死亡,指导家属达观、平静地看待死亡,道家养生术、气功术、补益药、炼丹术等对缓解症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这些林林总总的方式给临终者带来的慰藉,伦理与宗教并重,生理与精神兼具,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临终关怀”文化。
2 平衡观
自然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任何客观事物的运动过程都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的对立统一中。平衡还包含中和、中庸之意,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赋予了中医一些辩证法特色,如“阴阳平衡”、“机体失和”等。平衡观在安宁疗护中体现在家属与患者、医护人员和患者、男性家属和女性家属之间。针对不同信仰、不同心理分期的临终患者,采取个性化的生命回顾、转换生命价值观、探讨生命意义等方式使其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真正的目的是达到生死两相安,除对患者的身心灵社全方位照护外,安宁疗护也对家属进行全程照护,具体服务包括心理慰藉、哀伤辅导、居丧照护等。随着逝者离去,生者应该释然、满怀期待地继续生活。研究发现安宁疗护能够缓解照顾者的负面情绪,从生物学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分析,女性有更强的共情性倾向,且情绪共情、认知共情优于男性,所以女性家属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故而在安宁疗护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适度加大对女性家属的关注度,这也体现出中医“阴阳平衡”的观点。同时,医护人员在与患者情感交流过程中能够强烈地体会职业的神圣使命感,这种职业认同感反过来会促进其更深刻地理解职业的高尚意义。
3 自然观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大宗师》),天地万物应该遵循生命和死亡的自然发展规律,中医哲学中也有“顺天守时”、“顺应自然”的思想。安宁疗护服务中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的自然发展,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帮助患者及家属从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逆性,协助患者完成心愿、弥补遗憾,满足地、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让患者在生死之间体会到爱与归属,最终达到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 科技人文观
科技与人文的研究对象分别是自然、社会,既肯定了生命的自然属性,又囊括社会环境与健康疾病的交互作用,二者结合在安宁疗护中体现出形神兼具、身心统一的效果,另外,安宁疗护可以很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向人文关怀回归,与中医“以人为本”、“敬畏生命”的人文关怀相契合。科技促进安宁疗护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开展居家和远程安宁疗护服务,以及促进医务人员培训三个方面,尤其是在老龄化加速时代和后疫情时代,强大的科技支撑将安宁疗护推向更广阔的平台。居家型医疗器械指便于在家庭环境使用的医疗器械,包括家用治疗仪、家用检测仪器、家用保健器械和家用护理康复器具,如测糖仪、测压仪、手持血液检测仪、皮下追踪健康的微型设备、心脏监视器、导游机器人等,家庭对远程、无线、可穿戴、人性化的居家护理仪器的需求也愈发明显。远程安宁疗护依托于互联网智能云端平台,可提供线上志愿者服务、预约服务、视频服务,以满足家属探视和医患沟通需求,尤其惠及偏远地区。科技丰富了安宁疗护医务人员的培训渠道,借助网络、电视、电台、纸媒和新媒体、自媒体等形式,实现培训资源共享,增加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探究的是,未来VR技术在控制症状、心理支持(缓解孤独感)、弥补社会能力缺失、组建照护团队、开展死亡教育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以及医护人员到家庭病床前开展照护服务时随身携带的护理医疗包的优化和创新,尤其是将中医医疗器具纳入护理包方面。
中医哲学思想与安宁疗护的契合之处
日期:2022-11-18 16:15 点击: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