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裴斯泰洛齐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发展阶段
日期:2022-11-21 17:05  点击:172
 裴斯泰洛齐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家,他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瑞士的变革时期。瑞士本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在18世纪下半叶,瑞士的人口迅速增加,本土农业已无法支撑本国人口的需要。加之英国工业革命的冲击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渗透,瑞士的传统农业开始分化,封建地主阶级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增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为生活贫困,劳动人民的子女很难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们要么留在家里做工,要么被送到工厂劳作。为了改善贫苦儿童的受教育状况,裴斯泰洛齐开办了多所学校对贫苦儿童进行收容和教养。而裴斯泰洛齐之所以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与他早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裴斯泰洛齐5岁丧父,由母亲和女仆抚养长大,生活比较拮据。他的童年时光是在祖父的小村庄里度过的。在这里,裴斯泰洛齐亲眼目睹了农民悲惨的生活境遇,萌发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刻同情。后来,裴斯泰洛齐到卡罗林学院接受高等教育。求学期间,他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并系统阅读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等著作,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献身教育事业,通过教育来改善贫苦儿童生活状况的想法。由于当时瑞士的教育非常落后,贫苦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很难得到保障,裴斯泰洛齐从1774年开始陆续创办了多所学校对贫苦儿童进行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逐渐形成自己的劳动教育思想。可以说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来源于他的“穷人教育学”,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774-1779)
为了使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孩子有个安身之地,裴斯泰洛齐于1774年开办了新庄孤儿院。从1774年开始,他先后收容6-18岁的穷孩子五十余人。在孤儿院学生不仅要学习读写算知识,还要学习手工业及农业劳动技能。学校里有耕地,每个儿童要在自己的小畦里耕作。学校还有畜牧业,儿童要养护动物,还要学习如何对亚麻和羊毛进行加工。裴斯泰洛齐请专人在田间或纺织厂领导孩子们劳动,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以便将来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但此时,教育与生产劳动只是一种单纯的、机械的外部结合,并无内在意义的关联。裴斯泰洛齐仅仅看到了劳动的功利性价值(为学校赚取办学经费来维持学校运转、传授学生生存技能来帮助他们摆脱贫穷),而没有发现劳动的育人功能。后来,新庄孤儿院被迫停办,裴斯泰洛齐的第一次教育实验以失败告终。
(二)形成阶段(1779-1799)
在新庄孤儿院停办后的18年里,裴斯泰洛齐潜心写作,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为初步的教学实践理论,这为其劳动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1798年,瑞士政府在斯坦茨设立了孤儿院,并委托裴斯泰洛齐主持。在办学期间,裴斯泰洛齐一边教孩子们劳动,一边教他们识字,他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有了进一步认识。裴斯泰洛齐不再把劳动作为学校获取办学经费的来源,而是看重劳动技能本身的训练,强调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勤劳、精细、有计划、重条理的品性,使学生的智力、道德及体能得到和谐发展。此时劳动的生产性功能已逐渐被其教育性功能所取代。裴斯泰洛齐自称他在斯坦茨已证明“即使儿童在从事手工劳动的时候,也可以教他们很多东西”。但后来受战争的影响,孤儿院被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第二次教育实验也被迫中断。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05:26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