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目前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实施劳动教育的困境
日期:2022-11-22 15:39  点击:102
 1顶层设计中劳动教育的隐没与位移
高校教育价值内涵往往对个体发展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并未出现在各大高校的长短期计划中,即在高等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保证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和有序运行的法定的具体管理机制和操作规则中缺乏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实施计划。就新闻与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全国著名高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在内,均强调了德智体美的四位培养体系,在新政出台前,劳动教育处于缺位的境地。从整体设计上看,新闻传播专业四年的大学课程主要围绕德智体美进行,由具体的课程支撑不同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来完成人才的培养。高教部调查显示,新闻传播类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80% 为专业课程,偏重于学生理论和技能的养成,而非价值观的引领。即便部分学校开展了第二、第三课程亦多围绕专业知识与技能展开,如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参与拍摄、视频制作、新闻报道等工作室,或直接进入传媒公司实习,而不是针对劳动教育的含义、理念进行剖析和教育。
新政出台后,部分高校紧跟国家号召,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范畴,但大多是在现有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的缝缝补补,或未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专业特点相结合或流于形式。访谈得知现有新传学生的劳动教育方式概有两种。一为把劳动教育加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引导他们做好宿舍卫生保洁,形成良好习惯。另一种则是加入第二、第三课堂。例如把参与新闻报道、采访、视频剪辑、制作的次数、时长加入到劳动教育评价中去,而不究其质量。长此以往,新传专业的学生不仅没达到培养其吃苦耐劳的劳动教育目标,还可能影响其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操。
2师生劳动教育观念的淡漠
首先,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尽管当下很多高校新闻传播教师80%为专业出身,但仍存在专业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课程性质认识不到位的情况。部分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属于通识课范畴,而自己是专业课教师,并未担负教授劳动教育课程的职责,学校强调再多也跟自己关系不大。部分教师并未完全接纳劳动教育的理念,有的亦未全面理解我国提出教育的全面发展目标,导致其未意识到劳动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也未考虑过把劳动教育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自然就无法承担起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传递和教学考评。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把劳动教育放到自己的工作室或实操性作业的当中,占比甚小,远不及 “正式课程”,关注度和重视度自然也就无法与正式课程同日而语。
其次,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存在刻板印象。学生处于课程的主体地位,其心理变化和倾向,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具体实施。部分学生会有 “劳动教育就是体力的付出”、“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劳动技能的养成”等错误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内容和新闻传播专业没有任何关系,对自己的就业没有帮助,殊不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早已改变了劳动教育的形态,拓展了教育的内容与功能。劳动教育所倡导的创造性让新传学生在数字信息大众化时代,依然保有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解码、再传递的先天优势。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使新传的学生具备解放人性、批判现实和承认伦理等多元品质。微观上,劳动教育赋予新传学生的行业立足之本,宏观上劳动教育利于创设一个与时俱进的、合作开放的、生态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然而,由于学生的这种肤浅的价值认知和刻板印象,导致其失去参与劳动教育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综合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不能完成学习能力的迁移,丧失核心竞争力。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03:4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