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日期:2022-11-24 17:23  点击:198
 我国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时间较早,经过长时期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以课程为载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并取得一定成绩。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提升了就业能力,但是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实施主体单一、过程缺乏有效载体、文化育人氛围淡化、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
(一)劳动教育实施主体单一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育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对家庭、企业以及相关的社会团体在教育责任方面没有明确规制,未形成劳动协同育人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仅靠学校的一己之力,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难以落到实处,存在劳动教育地位不高、有文件无执行、形式多过程虚、无明显效果等现实问题,导致目前劳动教育存在虚化的现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
(二)劳动教育过程缺乏有效载体
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主要通过清洁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处于零散化、碎片化状态,学生的到岗到位情况得不到保证;没有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元素,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没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缺乏优化教师队伍内部结构,没有及时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市场发展趋势和人才要求开展综合调研,导致劳动教育目标模糊、内容简单;教育管理部门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考核标准,与德育、美育、体育、智育脱节,未能真正融入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究其原因就是劳动教育过程的开展缺少有效载体。
(三)劳动文化育人氛围淡化
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起点和中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阐述了劳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性。[4]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劳动精神元素。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衍生的物流派送业务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线上模式带来的生活便利和物质享受使年轻人的劳动观念发生了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对新时代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积极参与,必须具有优秀的技能潜力,并且在工作岗位创造更大价值。纠正贪图享乐、轻松致富的错误观念,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但当前的劳动教育主体,例如学校、家庭、企业及社会忽视了劳动文化的宣传,淡化了文化育人的优势,导致当前高职院校中劳动教育实效性弱。
(四)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把劳动教育纳入其中。课程设置中也没有专门的劳动课程标准,缺乏专业的劳动课师资,劳动教育依然停留在第二课堂活动,无保障措施及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停留在表面化和形式化,无法实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多维并进、综合融通的劳动教育格局,导致学校主导作用未能凸显、社会团体支持作用效果不佳。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20:28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