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与文化相关的词语及词语的理据问题
日期:2022-11-28 14:38  点击:94
 (一)文化与词语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语言密不可分,词语作为语言交际的重要成分,既是文化发展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的自显者,我们在词语的发展历程中能够了解到文化发展的历史。词语中所包含的特定意义、感情、思想,是我们日常交流中需要仔细斟酌的东西,词语的色彩意义、褒贬意义、虚实意义决定了其出现的特定场合。从文化角度上看,词语的这种“出场资格”正与其文化内涵息息相关,如一些敬词、谦词的使用,在尊称长者时就不能有轻佻的口吻,在谦卑场合就不好出现狂妄的用语。
文化与语言在形成之初就有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词语与文化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词语的形成是与客观因素紧密关联的,比如生活习惯的改变、物质社会的变迁、生产力的变化等等。新的客观现象促使新词的产生,客观现象中的深层内涵也就包含在了新的词语中。如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后,在中国遭受巨大创伤的情况下,根据当时的社会性质,出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新词汇,指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再有,在互联网的持续发展中,一些更新极快的网络用语也层出不穷。如因一部电视剧爆火的词“洪荒之力”,是比喻用尽全身气力,花费大代价所做的努力。在讲求快速便捷的今天,一些缩写、简写也十分流行:如“yyds”表达的是对某一事情或人物的赞美和惊叹,“233333”是“啊哈哈哈哈哈”的谐音……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就说明词语与文化是相互交融的,在任何一方都能找到另一方的影子,都是时代发展的特定的产物。
在这些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着实是反映文化内容的一个角度。词语的产生是因为有新的文化现象,而新的文化内涵又包含在了词语中。词语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与词语互相诠释等文化现象充分表明,文化与词语相互依存,词语与文化从来就不是对立的关系。因此,我们从词语中探寻传统文化也就显得有理有据了。
(二)词语的理据问题
了解词义要从词的理据入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是重点内容,探寻词语中的文化,是传承传统的一个新视角。研究传统文化与词语的关系,需要依托于词语理据。词的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即语义、事物、现象与命名之间的关系,也叫内部形式。一般认为,词的理据可划分为语音理据、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词源理据。
语音理据是词汇意义是通过语音形式得到的,我们将语音理据分为拟声词和语音象征。拟声词是根据某种声音的发音特点,模仿发音而得到的词语。比如“嗡嗡”的蜜蜂声,“轰隆隆”的雷声,形容笑声的“哈哈哈”“嘻嘻嘻”“呵呵呵”等词。语音象征不是对声音的直接模拟,而是由其他语音元素引起的联想。比如“抱”“袍”“雹”都有“包”这一元素,都含有包裹的意思;从“仑”得声的“论”“伦”“纶”都有条理、伦次的意思。
形态理据就是对词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进而获得词义。汉字是一种表意性质的文字,根据汉字结构我们可以基本了解和掌握字的本义。比如最初的象形字,它就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态而描画出来的字,让人一目了然。再有形声字“景”,它是从日,京声。《说文》中记有“景,日光也。”而“日”的本意是太阳,有太阳的地方就会有光,那么从“景”字的形态结构上来看,是可以得到“景”表示“日光”这一含义的。
语义理据就是从词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出发来分析词义的形成,它可以解释词的本义与引申义或比喻义之间的关系。比如“向”的本义是“向北地窗户”,后引申为“朝着、对着”;“习”在《说文》也解释为“数飞也”,这是一种重复的动作,引申为温习。我们又将“习”引申为习惯。
词源理据解释的是词的源头及其形态和意义的演变。如果说形态理据是从共时的角度来分析词汇的构词依据的话,那么词源理据则是从历时的角度来观察词义的来源和演变。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15:3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