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满洲国妖艳——川岛芳子》的叙事,时间上从1913年开始到1948年结束,空间上在中日两国来回转换。小说虽然以推倒清政府、九一八事变、溥仪登基、抗日战争等历史大事件为背景,但主要着重点还是在历史大事件中川岛芳子的经历,展现川岛芳子跌宕起伏的一生。清政府被推倒后的两年,芳子被父亲肃清王作为礼物送给日本好友川岛浪速,希冀好友能够将芳子教导成为复兴满清王朝的利刃,芳子就这样开始了末代格格的复国之路。她的一生都离不开政治,但在这政治生涯中她开启了传奇的爱恋、走上不同寻常的成长之路。原著虽离不开政治原因,但更为显眼的还是它的传奇特色,尤其表现为人物身份及经历的传奇。满清末代格格在日本长大后,化身为上海滩的男装丽人,而后变为令人闻风丧胆的金碧辉司令,最后身陷囹圄,被处枪决。与此同时,这位格格还分别与日本军官、戏子甚至是婉容皇后发生亲密关系,在这些因素的加成下,政治隐居退位,读者关注更多的是川岛芳子的传奇人生。“李碧华曾说自己是比较相信神、鬼、命运的。在小说中,她偏爱对命运做出暗示和寓言,让作品笼罩在浓重的宿命论和不可知论的气息中。”[ 李冰玉.李碧华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C].南昌大学,2012.]在这政治背景和传奇情节背后,隐藏着不可违抗的悲剧命运主题、大环境下的爱恨情仇主题。
反观影版《川岛芳子》,政治信息贯穿全剧。开头追捕川岛芳子画面结束后,便是熟悉的背景介绍:1945年日本东京宣布投降,接着镜头转给路边老太太并给予特写:老太太高呼“和平了,胜利了,打倒日本鬼”,大街上众人围着宣布明日公开审判汉奸川岛芳子的新闻报。影版《川岛芳子》增加肃清王与芳子谈话,删去肃清王与川岛浪速谋划的情节,增加由肃清王向芳子讲述匡扶大清之类的大道理。此外,1933年,小说中满洲国扩张国土、侵占生产鸦片的热河及后面的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背景都插入了具体的战争纪录片画面,将观众置身于观看抗日剧的氛围中,时刻提醒观众历史进展。芳子的命运自然也是随着政治环境变化,跌宕起伏。最后,抗日战争胜利,川岛芳子被认定为汉奸,执行死刑。从电影的开始到结尾,影片遵循原著顺序,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为背景开始,中间插入芳子的个人成长史,以因政治获罪的芳子被处决结束,突出强烈的政治气氛。原著与电影显著不同就在于结尾,电影版直接删除原著结尾,小说中的芳子是否被枪决是一个未解之谜,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而这样的开放性结局也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去做出自己对川岛芳子的评价,思考这个问题比简单接受结局更具有思考价值。影版结局虽然也拍出了云开的偷梁换柱之计情节,但电影最后的远镜头是枪决,到此电影结束,猝不及防,完全让人忘记有偷换这一可能,反而给人一种终于结束了的感觉,似乎整个影片就在等这一刻,完全削弱小说所想达到的效果。
小说的传奇性在某些程度上也被削弱,在电影中,川岛芳子的爱恨情仇固然重要,但似乎重心都让步给了国家存亡和是非曲直。云开这一角色的“加戏”,突出体现了这一特色。小说中的云开,偶然帮助了川岛芳子,而后成为名角,之后又被芳子强迫演戏,到这云开已经从萍水相逢的欣赏到厌恶芳子身份及所作所为。不论是一开始热心帮忙,到后来受辱、刺杀川岛芳子又被芳子所救,云开对芳子没有明显的男女之情,即使最后云开为芳子出计换人,也只是因为可怜芳子,还她一命。而影版中的云开,成为芳子的倾听者,芳子向云开诉说自己的命运、计谋,其实是借此再一次告知观众,让观众了解导致芳子行为的原因,就像众多影评所说——为芳子洗白,影片关注的不再是芳子传奇的一生,而是注重突出造成芳子现状的现实原因及芳子的政治理想。在芳子隐藏刺杀失败的云开后,宇野来试探芳子,芳子对宇野抱怨国内内战,希望有人来救中国,但她认为这个人不是宇野,言下之意是自己。而在与云开的交谈中,芳子这样说道:我从来没忘记过自己是中国人……我没让日本人利用,我们要利用日本人,整顿内乱,统一之后,休养生息,最后把日本人赶出去……与小说中的芳子相比,影版芳子更知道自己是谁,需要干什么。最为突出表现政治风格的是行刑前芳子和云开的谈话。画面中一道独光照到两人身上,芳子自知结局无法改变,竟说出“我死不死不那么重要或者我死后,中国会越来越好”,这绝对不是小说中的芳子会说出来的话,是编剧加给芳子的,让影片的主题更突出政治性,而削弱了传奇性。
主题转移:扩大化政治与缩小化传奇
日期:2022-11-29 16:37 点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