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日期:2022-12-01 16:10  点击:288
“敬畏”即敬重和畏惧,是人类面对自然、生命、道德等庄重的对象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觉悟,“敬畏”也是对自然环境、社会条件、自我局限理性认知的开始。生态伦理观的产生就源自于人类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心。在此基础上研究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的行为道德。将道德对象范围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生态伦理学之父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一书中所说“把人的角色从土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其平等的公民或一员,它暗含了对每个公民的尊敬,也包括了对共同体本身的尊敬。”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摒弃,对先民们“天人合一”原始生态思想的追求成为当下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解,这种自然关系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体现的十分突出。柯尔克孜人就是在适应草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游牧为主的生产实践方式,在与自然共生、与动植物相依的和谐关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伦理观。柯尔克孜人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他们敬畏天地,尊重自然万物,他们将自己栖息的草原看作生命,善待草原上的一切胜于生命。正如陈寿朋所说的那样 :“北方草原文化是人类史上最古老的生态文化。”史诗《玛纳斯》中就饱含着历史上积累下来的柯尔克孜先民日常生产生活经验,又闪耀着柯尔克孜人民丰富而又朴素的生态智慧。
(一)敬畏自然
人类源自于自然,与自然有着天然不可分的联系。柯尔克孜人自古以来都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知道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的兴衰紧密相关,他们崇拜高山,冰川,以及赋予他们生活权利的草原。深山高海拔的恶劣条件让植物难以生存,柯尔克孜人就通过游牧的方式维持畜牧生产,艰苦的游牧生活也造就了柯尔克孜人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和单一的生产方式,因此淳朴的他们将自己看作是自然界普通的一分子,并对其他生命的任何一种形式都给予了尊重和敬畏。柯尔克孜人对自然是亲密和感恩的,并且通过禁忌作为惩戒体系,建立对自然的责任。首先体现在将自然万物看作是家庭成员而产生出的亲情与感恩,在《玛纳斯》第二章中,玛纳斯的舅舅对玛纳斯说到“你不要对高山惧怕和厌烦。高山是父亲,水是母亲。”第三章中,玛纳斯登上汗位前,集结了四十位勇士大战空托依,出征前瘸腿匠人对玛纳斯交代到,有众多的勇士集结是幸福,有宽广的草原大地是福运。这里的“高山”“水”还有“草原”构成了“自然”,在柯尔克孜人眼中他们是“父母”,是“福运”,这一方面体现了万物与人天然的纽带关系,人类是承荫于自然界幸运的“孩子”,反映了柯尔克孜人对大自然馈赠的感念。
其次是对自然的崇拜,史诗中包克木龙为父亲举办祭典时,选址就是以自然崇拜为首要原则,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强调那必须是一片广阔的草原,山谷中应有河水流动,河岸上应该有茂密的森林,没有丘陵,没有山峦,无论冬夏牧草在风中摇荡。有草原、溪水、草儿才是与天地和谐相融的理想之地。柯尔克孜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朴素的,这种深居高山的自然条件和既定的自然观让他们对大自然有着炽热的爱,他们爱山、爱水、爱栖居在这里的动物,珍惜这片天地,他们用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句赞美着自然给予的家园。白天的草原“那里土地肥沃地域辽阔,河谷里树木葱茏绿树成荫,山坡上丰美的牧草随风飘荡。”夜晚的草原“天空清澈,繁星点点,黑暗色天空一尘不染,星星在头顶闪烁,月亮就像挂在蓝天的灯盏。”史诗中大量描绘了草原的旖旎风光,每一处景色都自然的流淌在他们的诗中,不难发现大自然的美是就是柯尔克孜人最深的崇拜与永恒的向往。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6 19:5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