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清华大学社交媒体形象传播的建议
日期:2022-12-06 14:44  点击:141
 (一)提高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
曾润喜(2009)认为网络舆情是由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舆情热点则是网民思想情绪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 是民众议论的集中点。
根据本研究的调查,近一年来,清华大学在微博热议中负面舆情居多。认知公众情感的聚集并及时回应是降低负面舆情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也是财政投入支持最大高校之一,面对公众质疑,清华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对争议性话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回应与解释。而从本文定量分析的结果来看,对大部分传播范围很广的负面信息和舆论,清华大学采取不正面回应或者消极回应的处理方式。而清华大学对于负面情绪“鸵鸟低头”式的舆情处理方式并未获得公众认可,反而加剧了公众的不满与偏见。微博上不乏用户发表微博质疑清华大学面对争议时的“沉默”手段,网友@苦难的流浪者发表博文:“但是曾经立志报国的不少人为什么一毕业就去了美国?如果不是个人问题,那就只能说明清华大学的教授们有问题!为什么到现在没有任何回应?不屑吧!不知道#清华大学#的财政拨款到哪里去了??这钱是不是贪污了,腐败了?谁能负责追回来??”网友@史林杰律师发表博文:“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之一,不爱国,学术水平越高对国家的危害越大!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水平最好的大学之一,却被全网如此讽刺,确实应该进行深刻反思,并正面回应国人关切。”
热点话题相关热点博文突出表达了清华大学相关的社情民意,是清华大学了解公众情感、倾听公众声音的重要窗口,对网络舆情的认知程度与处理能力也在侧面考验清华大学的公关能力。把负面舆情当作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或以高高在上的态度拒不理睬均无益于问题解决。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是校方采取行动的前提,也是校方回应舆情、改进形象传播的基础。
(二)及时有效回应负面舆论,有理有据阻断谣言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公众舆论往往不理性。特别是面对争议性事件,随着负面舆论逐渐上升甚至占据主导地位,沉默的螺旋启动,公众情绪极容易别引向偏激的一面,负面声音越来越大,而正面声音日益式微。信谣和传谣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情感宣泄和心理抗争的方式,当压抑的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在谣言传播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时,谣言有着惊人的繁殖能力,群体成员在情感动员机制的作用下迅速达成共识,不断将谣言中的某些要素合理化以巩固已有认知。
根据本文的定量分析,公众对大学的负面情绪很多来自信息不对等造成的偏见与误解,还有一些网络上的谣言传播也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如,“清华大学学生大部分都出国不回”、“清华大学没有培养出大国工匠”、“硅谷有两万清华毕业生”等是近年清华大学在微博上负面舆情集中的话题。而清华大学有历年清晰的出国、就业等方面情况统计,以清华大学官网发布的《清华大学2020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例:“截止2020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7.8%,其中,国内深造比例为33.8%,出国(境)深造比例为9.6%,签三方就业比例为40.2%,灵活就业毕业为14.2%。”然而该文件仅置于清华大学官网,在清华大学官方微博、微信均未发现对该文件进一步的分析与传播。深入解读这些出国留学数据,结合新时代清华学子在祖国各行各业积极工作,回馈报国的事迹,加大相关话题的正面信息传播,清华大学完全可以有理有据回应爱国报国相关负面舆论。显然,清华大学官方在阻断、纠偏关于爱国、报国等谣言和误解方面,缺乏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对学校的形象造成重大伤害。这是清华大学形象传播必须重视和加强、亟待提升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网络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学校也需要坚决打击网络上传谣造谣的违法行为,坚守正面舆论主战场。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6 20:4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