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经历了以1949年以前培养“通用工程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按前苏联模式培养“专门工程师”、1978年改革开放后学习美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000年开始学习欧洲培养“工程师”到2010年开始实施培养“卓越工程师”五种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现阶段“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是《( 2010一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大计划,指高等工程教育要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培养高质量、创新能力强、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奠定人力资源优势〔1.2〕。这是在当今世界进一步的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以及迎接工业4.0到来的大环境下提出的。面对这种新的国际形势,美国确定“创造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实践经验、商务与管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伦理道德”等特征是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的培养模式是“通识教育加实用教育加创业教育”。并以实用教育、创业教育作为必备能力加上跨学科通识教育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则以“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作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核心是指放眼未来世界、面向工业界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必须面对新形势进行改革创新以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是每个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食品工程人才的重任,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尤为重要。“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课程是食品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必修学位课程,在专业课程群里起着主干课程的作用,课程教学必须面对新的培养目标进行教学创新,以满足新世纪食品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对此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创新
高质量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支撑,“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课程主要研究食品资源的加工保藏性质及利用、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食品保藏原理及加工处理机制、包装技术与包装材料等内容,该课程在食品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中最初是以“食品保藏原理”来命名的,而后又经历“食品技术原理”再到“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课程变迁的原因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了食品加工及单元操作、食品包装等内容,强化了综合性及工程性,特别是增加的食品包装方面的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食品包装学”课程以前是单独开设,我们通过研讨,利用两课程的相关性,考虑包装是食品加工的最后环节,食品的属性是包含包装的,包装是食品质量及储运的保障,将两课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加工、保藏及包装等专业知识,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整体性,严谨性,并形成我们自己的教学特色,为后续学习及从事相关食品的研究、生产、管理及食品领域的其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符合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上,强调今后食品加工与包装发展趋势要有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特点,对个性化产品的追求是当代消费者特别95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因此开发生产新食品及在包装设计上一定要有创新性。为与工业4.0时代到来接轨,将3D打印等新技术知识引入教学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明了3D打印技术,目前是3D打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3],3D打印技术也是制造业的新兴技术,随着打印技术的成熟,打印材料不断突破,已经在食品行业的肉类加工、餐饮业、零售食品工业等领域逐步开始应用,打印出的饼干、巧克力、披萨、糖果等食品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并且制作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创造出各种形状奇特的食品和以食用者感官嗜好和营养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不远的将来,3D 打印机也将像冰箱微波炉一样走进我们的厨房,利用智能系统根据消费者营养需求调整食谱中营养素的比例,量身打印食物[4]。通过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引入食品行业新的科技成果,力求学生能不间断的把握行业发展动态,为我国食品行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 课程教学过程改革创新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创新必须辅以教学实施过程的改革创新,以保障教学效果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往我们是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强调的是教学过程输出而不是输入,是典型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当今教学则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学到什么而不是我们教了什么,为此,我们现在采取重点知识讲解为主,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课程内容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人类为维持生命活动必须每天食用食物,因此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食品变质、加工和保藏方面的现象和问题,针对这种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一开始,我们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个同学,给学生一段准备时间,要求每个小组学生把在平时生活和学生过程观察、发现和遇到的食品加工、变质或保藏方面问题作为一个案例或项目,要求在课堂中做一个小组报告,每个同学都要汇报一部分,首先一个同学介绍小组做的是什么案例或项目、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第二个同学介绍出现案例或项目中问题的可能原因和影响因素;第三个同学介绍解决途径及依据,第四个同学介绍小组案例或项目不足之处或反思及工作总结。这样通过项目提出、项目策划、进行案例研究和口头报告等方式使学生进行主动质疑、思考、研究、决定和展示他们的各种能力,并且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的训练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划和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正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以应对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3 课程教学手段改革创新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活动必要手段,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提高教学效果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食品加工保藏原理部分以及食品包装材料部分的内容相对枯燥,我们制作了各类食品保藏处理流程、食品包装图片以及食品工厂包装生产线的视频,以增加课件的可视性和趣味性,力图使教学生动形象并能充分呈现知识信息。当今社会网络教学在各类教学活动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了重要的教学传递平台,具有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资源共享、知识共建的优势,并且有处处可学、时时可学的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将课程教学涉及到的资料全部上网,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作业等,同时将行业发展动态、食品保藏及包装技术、各种视频资料、图片等上传使学生和其他教师都可共同享用。通过网络平台不断建设最终贮存大量的食品行业及教学信息,很大程度改善了教学手段与学习形式单一、教学课时不足、学生情况不同个性化学习机会少的现状。同时利用微信等形式线上和学生随时交流答疑,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打破学习互动的时空限制,最大程度使师生课上课下无缝对接。网络教学平台和线上交流的运用,不仅打破了师生交流的时空限制,还大大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学习的深度及广度,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 课程考核改革创新
课程学习效果考核是通过考试实现的,考试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是必修课,属于考试课程,最终成绩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以往期末考试占80%,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题型主要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和论述题 ,以课堂和教材内容为主,侧重于记忆性的知识、考试形式单一,容易出现平时不注重学习,考试前突击也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情况,因此难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改革后,期末考试占70%,考试内容除保留一部份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识外,以分析题为主,列举各种食品变质现象,要求分析变质原因,变质影响因素,防止措施及处理的理论依据,通过这样的题目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考试要求,对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有很好的效果,还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如果平时没有掌握好相关知识,是难以答好得高分的,对学生的考核也公平公正。在平时成绩方面,以往占总成绩的20%,主要是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到课率、课堂提问、课堂互动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改革后,小组报告计入平时成绩,根据小组报告的案例或项目内容和口头表达计分,这一项占总成绩的15%,平时成绩也增加到了30%,这样的考核方法注重了对过程及能力的考核,也是要求学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关注他们的高阶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者:李晓文
培养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 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日期:2018-03-21 22:48 点击:254